时间:2017/11/2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大肉会”

大肉会是汉族民间宴饮风俗。流行于四川北部地区。

每年夏历三月二日、十月初一,由众人推选一位总领主持,举办"大肉会"活动,四方云集,各自地段按股带来猪肉、米和钱,米肉供食,钱作为请戏团乐班之用。届时,吹奏演戏,鼓乐喧天,热闹非常。

位于剑门山区锯山垭的“大肉会”是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间祭祀习俗,源于唐朝,起于明朝,盛于清朝。

相传唐朝时,当地每年二月初三的“文昌会”和十月初一的“牛王会”,锯山垭村民都要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献整猪谢恩。祭祀后,每户分得一块重一到两公斤的熟肉,众人席地而坐分而食之。

久而久之,慢慢形成了定例,至明朝时,逐渐演化成了民间习俗——“大肉会”。

2月28日,农历二月初三,剑阁县城北镇锯山垭村热闹非凡,方圆数十公里的百姓以及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纷纷聚集于此,享受传承了八百余年的“大肉会”。

除了飘香四溢的大肉外,当地人为了祈祷求得风调雨顺还进行了祭祀和戏曲表演。

保留民俗曲目“耍牛灯”是其中的重头戏,牛灯面相做成牛样,身子用黑布围成,在一名妇女的挑逗下,两个男青年像舞狮那样挥动牛套,时而咆哮,时而冲撞,动作夸张。

孙文学祖祖辈辈都是“大肉会”主厨

52岁的大师傅孙文学,祖祖辈辈都是“大肉会”主厨,他10多岁便跟着父亲学习制作,至今已30余年。

据孙师傅介绍,“大肉”要用“五花肉”制成,每块4斤重,在头一天就要下锅,加五味调料,慢火焖炖,约18小时后,才能“五味皆入,油腻自出,皮不烂,肉不流”,每桌放一小刀,切成8份,人均一块,入口“酥如豆腐”,不嚼即化。

此次“大肉会”,就用年猪5头,摆席桌,既有主菜“大肉”,还有凉拌肉、粉蒸肉、炖肉等23道菜。(高志农记者蒲刚)

来源:广元日报、广元新闻网

编辑:吴敏佳

欢迎







































北京看白癜风效果最好专科
北京哪里医院看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ezx.com/jgxzx/99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