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七年,又到了“父耕原上田,子锄山下荒”,“大人摇蒲扇,小儿捉蜻蜒”的夏日时光,四川省博物馆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在成都北郊天回山北麓山崖边,正紧张而有秩序的发掘清理着三座土坑古墓,这古墓分别为战国、西汉和东汉之墓,各有一座。 据专家考证分析,此东汉古墓曾经被人盗窃,其金属器物和玉石器物之随葬品,已经所剩无几,盗墓者或许认为泥陶制品价值不高,墓室里主要遗留着若干以泥质灰陶制作的陶器物件,盗墓者不仅损坏了许多精美生动的陶器,亦扯乱了殉葬物品的陈放位置,给考古工作造成了许多悬疑和遗憾。 在这些陶器文物中,有罐、钵、盘、釜、灯台等日常生活器具;有狗、马、鸡、鸭等禽畜动物模型;还有泉井、水田、水塘、平房、楼房、音琴、摇钱树基座等,仿制的生活环境之模型。各种模型的组合排列,生动活泼,朴拙有趣,能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其中“陶俑”阵容,景象尤为壮观:由“庞大”的男女舞蹈俑、抚琴俑、击鼓俑、听琴俑、持瓶女俑、持镜女俑、女坐俑、持铲俑、厨丁俑、武士俑等组成。由此可以想见,古墓主人生前有着多么殷实富有的经济,和显赫的权势地位。 特别值得称道,在东汉墓南三室前的过道中,发现了一尊作击鼓说唱的俳优陶俑,其俑高五十六厘米,通身原有彩绘,现已脱落。这说唱俑头部硕大,头戴巾帻,前额上方中央打着花结,其额头布满了皱纹,眯缝着笑眼,嘴巴也笑成了弯月。这说唱俑蹲坐在地,微微的屈着身子,上身赤裸,臂膀上缠绕有璎络珠饰,下身着长裤,光着脚板,右腿扬起,左臂环抱一面圆鼓,右手执槌作敲击状。从他调谑、滑稽的神态及生动活泼的动作,可以推断他的表演,仿佛已经进入了高潮,其得意之极,夸张传神,让人能感受到台下观众的兴奋与投入,足见其盛行一时的俳优表演艺术,已经热烈流传民间,深得民众喜爱。 有专家指出,这说唱俳优陶俑的发现,不仅反映了东汉时期陶塑艺术水平的高超技艺,亦浓浓的透视着陶俑富含的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你仔细的端详他,这位充满生命活力和幽默十足的艺人,仿佛还在向着人们证实:这派山水秀美的地方,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是歌舞升平,令人留恋的热情乐土。 天回镇位于成都北郊川陕国道旁,座落在天回山和凤凰山两山之间,距成都市中心不足十公里,历来为四川成都北向翻越秦岭山脉的门户。其境内地势东高西低,绵延平缓,以平原丘陵为主,平地面积占总面积八成以上,兼有水塘洼地。这里水源丰富,气候温和湿润,沃野膏腴肥美,盛产水稻、小麦、油菜籽,以及各种蔬菜水果等农业作物。 (天回山崖出土的东汉击鼓说唱陶俑、) (天回山崖出土的东汉文物、) (天回山崖出土的东汉文物、) (天回山崖出土的东汉文物、) (天回山崖出土的东汉文物、) (天回山崖出土的东汉文物、) 据境内出土的汉代石碑文字记载,此地原称杨家岭和岳家坝,以后居民逐渐增多而形成场镇,因地处天隳山脚之下,世人称之天隳镇。历史记载:自唐代“安史之乱”,唐玄宗李隆基为躲避战祸而南下,当队伍辗转行至此地,悉得平息叛乱之捷报,于是归心似箭,便策马打道返京回长安,虽然已经能够望见成都的城阙,但无心恋顾。 这天子龙驭回京,意义自是重大深远。自此,天隳镇更名天回镇,且名字延传千年再未变更。唐代诗人李白留有诗作:“天旋地转回龙驭,天回玉垒作长安”,这正是此事件的真实记述。 在天回镇西头有一老庙马足寺,民间俗称马足庙。现庙宇虽已不复存在,但镇上老人却对庙中廊柱上的盈联记忆犹新:“山环古寺楼高直并天隳,星映小池亭妃尚明华盖。”这或许还能佐证天回镇镇名之由来吧! 如今,就在马足庙遗址的不远处,兴建有一座幸福院。这是政府专门为鳏寡孤独老人修建的怡年养老的地方。其门前那条蜿蜒且宽不过几米的柏油小路,光洁而又平坦,小路两旁绿树护道,你会不时的看见三三两两的老人,悠闲自在的散步在阳光斑驳的绿荫下,他们沧桑岁月的脸庞上,总是荡漾着幸福的红光,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距镇上场口不远的地方,有一土门村,不知何故,当地人都管它叫"老官山"。几年前,因修建成都地铁三号线,从地下惊人的发现了一大批西汉文物。经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其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共清理出土坑木椁墓四座。 在这四座西汉古墓中,出土有土漆木器、陶器、铜器和铁器等文物六百二十余件。其中漆器二百四十余件,有耳杯、奁、几、盘、盒、俑、马等,并且有些漆器上绘有精美的云、龙、鸟等纹饰和文字符号,木俑造型多样,服饰有深衣和裋褐两类,部分木俑身上还有彩绘和文字;有陶器一百三十余件,器物有罐、鼎、瓮、钵、壶、盆、井、灶等;有铜器(含钱币)一百件,有弩机、带钩、扣饰,及半两和五铢钱币等;还有木器一百四十余件,器物有璧、杖、案、半圆形器、器座、织机模型等,织机模型为第一次出土,属完整的西汉蜀锦织机模型,它填补了中国丝绸纺织技术考古的一项空白。 墓葬内还发现带有"心"、"肺"等线刻小字的人体经穴髹漆人像模型,为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有力的佐证了中医针灸之源远流长。同时出土有医学竹简九百二十支,经整理共计九部书。专家透露,除了《五色脉诊》之外,其他八部医书都没有书名,暂定为《敝昔医论》、《脉死候》、《六十病方》、《尺简》、《病源》、《经脉书》、《诸病症候》、《脉数》。从出土的九部医书内容分析推断,这部分医书,极有可能是失传了的中医扁鹊学派之经典书籍,价值十分珍贵。 特别提及的是,这其中,有一百八十四支竹简,内容为如何医疗马匹疾病的专述。专家指出:西汉时期,竹简书籍应该十分昂贵,不是平常人家都能随便购买或收藏的,这些竹简医书,亦很有可能是当时官方出品的中医典籍,而且还是四川版本。 (人体经穴髹漆人像模型、竹简上文字清晰可见、) (传统的蜀锦织机、) 在天回镇境内,有着从唐代至清代,历经一千三百年的皇家御赐的陵园遗址,修建有鸟语花香,故人留恋的皇恩寺。那青山绿水古木参天的成都林场,如今易名为成都植物园,在那郁郁苍苍的山林里,拥有包括桫椤、珙桐、水杉、银杉等名贵珍稀木本植物一千余种,有着园艺栽培品种八百多个。这里,紧邻着竹林婆娑,树木参天的国家熊猫基地,小熊猫、黑天鹅、蓝孔雀等珍贵动物,都栖息在此。医院、成都工人疗养院、成都干部疗养院、四川地质疗养院等,一系列卫生健康医疗机构,亦入驻在这片山峦苍翠,树高房低的天隳山上。 (通往幸福院的宁静小路、天回幸福院大门、) (乡村小道、) (乡村小道、) (乡村人家、) (便桥、) (河边菜地、) (名传四方的皇恩寺、) (植物园里珍稀植物、) (熊猫基地中的可爱熊猫、) (珍稀的黑天鹅、) 记得,在疗养院门前,那条潺潺流淌的河沟里,晶莹透明的小虾,一蹦一蹦的跳跃,伸手可掬。岸边石头上,有穿着条形图案的疗养病员,坐在那儿静静的垂钓。他们把一尾尾鱼儿钓上岸后,用白色的搪瓷盆养着,有时盆里还放置些碧绿的水草,供人欣赏把玩,有趣极啦! 跨过石板小桥,是一片葱翠的竹林盘。林盘中,有乡民用竹杆支撑起白布晾蓬,那晾蓬并非用来遮阳,是专门遮挡落叶的。晾蓬下,三四张矮矮的方桌,十来把靠背竹椅凑做一处,砖头砌就的灶台上,摆放着热气腾腾的大铁锅。有乡民,也有院里的病员,坐在那儿喝茶、吸烟、聊天。你想吃汤圆、豆花、面条、油茶什么的,都十分方便。这里的肠肠粉很特别,是选用的小肠而不是肥肠,吃进嘴里,脆嫩的口感,略带苦涩,别是一番滋味。在红白两味的选择中,食客多有选择红味,因为红味味重,能让人恰好适中的感受那苦苦的味儿。 天回镇仅有一条长街,呈南北走向。南段为上街,北段为下街。寒场天,你如果徒步从南端进场口,欲莫需用一袋烟的时间,便能穿行到下街场尾。当然,要是逢赶场,推鸡公车,拉架架车,挑箩筐,背背篼的,人挤人,拥堵难行,穿场而过得用多少时间?可就难说啦! (天回镇下街口、) (正街上木板铺面、) (天回镇下街、) (上街一百货劳保店、) (上街商家、) (下场口酒坊、川陕国道边一铜器加工店、) (川陕国道边一便民小摊、) (丰富的货担、) (上街旁斜小巷、) (上街旁斜小巷、下街一日杂商店、) (上街一幽深的小巷子、) (西场口上一坛罐铺、) (路边地摊、) 李劼人先生在他的《死水微澜》中,就是描写的辛亥革命前夕,这儿三教九流的人物命运,以及老百姓的市井生活,和民间的风土人情。书中有着这样一段生动的描述:“就在成都与新都之间,刚好二十里处,在锦田绣错的旷野中,位置了一个不算大也不算小的镇市。你从大路的尘幕中,远远便可望见在黑魆魆的大树荫下,像岩石一样,伏着一堆灰黑色的瓦屋。从头一家起,直到末一家止,全是紧紧挨着,没些儿空隙。在灰黑瓦屋丛中,也像大海里波涛似的高高突出几处雄壮的建筑物,虽然只看得见一些黄琉璃碧琉璃的瓦面,可是你一定猜得准这必是关帝庙、火神庙,或是什么宫,什么观的大殿与戏台了。” (昔日的庙堂观宫已不复存在、) (赶场天、) (赶场天、) (赶场天、) (赶场天、) (赶场天、) (赶场天、) (赶场天、) (赶场天、) (赶场天、) (赶场天、) 薄雾蒙蒙的早晨,你会看见卖豆腐的小贩推着小车沿街叫卖,那刚做好的豆腐,白嫩嫩的还冒着热气呢!你划一块捧回家,怎样弄来怎么烹作都好吃。据说,仅从清末以来的一百多年间,镇上先后就有刘林张廖等七八家有名的豆腐生产作坊,首屈一指的,当推“刘豆腐”,远近路人皆知。 天回镇的豆腐,与剑阁豆腐、中坝豆腐齐名,乃蜀地三绝。可天回镇豆腐之美誉,还蕴含着一段有趣的人文典故: 相传,当年唐玄宗仓皇幸蜀至此,已是午后末申时分,早已饥肠辘辘,便在路边一小饭馆,歇息充饥。 可店家的饭食已经售罄,唯剩有豆腐些许,店主人只好端了一道豆腐上桌。饥饿而疲惫不堪的唐玄宗,一碗热豆腐下肚后,心情自是好了许多,便幽默而风趣地说道:“这豆腐好吃,真是能当肉食!” 试想想,皇上的金口玉言,就是圣旨,还能错吗!于是,天回镇的豆腐便名扬四方,蜚声遐迩。不过,天回镇是豆腐之乡,这是人们公认的事实。天回镇豆腐的口碑,来自于豆腐生产的技术和取材的质量。 据镇上一位从事豆腐烹饪几十载的老人回忆:以前,有一条从海滨堰上游流淌下来的河水,蜿蜒萦绕进镇,经过那供销社墙外门边,再过红砂石拱的回龙桥洞,一路哗哗流淌,横穿天回下街,再去远方。这流水清冽甘甜,四季不枯,镇上居民都在这回龙桥下,挑了它去饮用。 用这回龙之水浸泡豆子,推磨豆浆,蒸煮豆腐,做出的豆腐色白而又香嫩。由于天回镇豆腐质量有着可靠保证,美味的豆腐佳肴,其烹饪自然是花样翻新。什么什锦豆腐、砂锅豆腐、熊掌豆腐、鱼头豆腐、回锅豆腐、番茄豆腐、口袋豆腐、鲢鱼豆腐、芙蓉豆腐、象牙豆腐等,林林总总,叫得山响的就有上百种呢! 在镇上,有一间并不惹眼的“何氏豆腐”店,经常食客盈门,客堂满座,生意十分红火。经打听,经营已是上了百年,其祖辈始于清代光绪年间,以后子承父业,代代相传。如今,何氏独创的“正做不做,豆腐放醋”的特色豆腐佳肴,真是美不可言,回味无穷。 (一路哗哗流淌的穿镇河水、) (白嫩的豆腐、) (沿街叫卖的豆腐流动摊、) (石磨豆子作豆腐、) (以豆花著名的豆花面、) (以豆花著名的豆花面、) (冒酸辣粉、) (路边便民饭馆、) 在街上随便吃碗油醋面、豆花面、打卤面什么的,都是非常惬意而且方便的事情。这天回镇上街59号的蒸牛肉,可就不那么容易吃啦!要想吃,得去早早的候着。许多人都不知道这馆子该叫啥名,因为门楣上的招牌早已熏得漆黑,有人就直呼它“烂瓦房蒸牛肉”。你站在门前往里瞧,店堂的确寒碜:墙壁和梁柱都是黑魆魆的,这是由于长年累月的油烟薰陶所致,再加之光线的不足,好在屋顶的亮瓦,能给进一些微弱的光亮。 在这昏暗而低矮的空间里,总是弥漫着诱人的肉香,和食客炝人的叶子烟味。店堂里摆放着七八张实木方桌,桌上有着仿佛永远也擦拭不净的油腻,地面是脚踩板结了的泥土,有些不平,桌子和板凳都得十分小心才能搁放平稳。店铺门边垒砌的土灶台上,一口毛边大铁锅上,重叠着好几层竹篾蒸笼,蒸笼吐着香喷喷的白汽。旁边一只大鼎锅里,发白的牛骨头和牛杂碎,在雪白的鲜汤中翻江倒海的滚腾着。在竹篾蒸笼里,每层格都层叠的摆放着二三十只小瓦碟的蒸牛肉。 你大可不必费心计算,该付多少钱币,吃完后就照着桌上空碟点,一碟一元的数,几碟便几元。老板将煮熟的牛肠、牛百叶等杂碎,捞起晾挂在大铁锅上方,要吃随手抓来剁它下来,利刀断小,用滚汤一冒,舀在土巴碗里端上桌来,就可保口福了! 乳白的牛肉汤,每碗两元,汤不够可以随便添,抓一撮撮芹菜或是香菜,都不再另算钱。外脆内绵的白面锅盔,纯麦面香,一枚五毛,很顶事。这真真是价廉物美,大众消费,所以每天生意都异常火爆。有人讲:“这里以前是关帝庙古戏台的位子,难怪生意这般叫好,这分明粘着了菩萨的佛(福),借助了戏台的人气呀!”其实,说这话是没占道理的,仅图了个话儿的幽默,这应该是与店家老板的辛勤劳动,和几十年诚实经营分不开。 老板姓马,回族人,无论酷暑严寒,风雨无阻,总是起早贪黑从唐家寺屠宰专卖市场上选货,买回牛肉、牛筋、牛骨头、牛肠、牛百叶等下水及边角余料,然后经过认真地清洗、宰割、调味、烹饪。最终才能做出既好吃,又便宜,香喷喷的粉蒸牛肉和鲜美的杂碎汤。你说一个精打细算,用劳动换取实惠,再将大部分实惠分享给食客的诚实经营,能不受到大众欢迎吗?有人说它算不得成都著名小吃,可它至少在镇上,是非常有名,令人啧啧称道的。 (上街59号蒸牛肉馆子、) (馆子打烊后清洗碟子、食物明码标价、) (清洗碟子得高温消毒、) (诱人的蒸笼牛肉、) (白面锅盔与蒸笼牛肉须配合吃、) (下街上人家、) (普通民居院子、) (普通民居院子、) (普通民居院子、) 到了天回镇的人,总要喜欢去那金华寺进香。金华寺座落在镇北的乡间旷野深处,掩隐在参差农舍和修竹婆娑的林盘间。沿着羊肠的土路一直走,不用问,路旁不时有香客燃剩的残烛,和灰烬引领你。如果你突然感觉到有鸡吵鹅叫,或是狗儿在狂吠,疑是进入了农家院落的时候,那金华寺便拢了!再抬头瞧,竹林农舍背后,那郁郁苍苍的古树下,就是金华寺。 气势恢宏的金华寺,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距今已有三百八十多年历史。寺庙在明末曾毁于战火,康熙二年又再度重建,经历了乾隆、道光等五代帝王。金华寺庙不大,但十分紧凑,建造有大雄宝殿、观音殿、达摩殿、乐台、厢房、寮房等系列群体建筑。 金华寺中最令人称道的是那乐楼(戏台),它由十八根石柱支撑,飞檐翘角,展翅欲举。蓝天下,巍峨的乐楼富丽生辉,能使人眼前一亮,精神振奋。有意思的是,乐楼门前石柱上的对联,一副写着: 弄假传真,随他演来,无非扬清澈浊; 移宫换羽,自我听去,都是教愚化贤。 另一副写着: 欲知世上观台上; 不识今人看古人。 细细品来,真是言简意赅,意味深长。 据说,在这金华寺烧香最为灵验,烧高香的香客格外多,除了初一、十五,平日里慕名前来进香的香客亦是络绎不绝。即便是当地的乡民,也有好些人习惯了,早起先到寺里进了香,然后再去镇上赶场,吃晌午。 (金华寺山门) (金华寺烧高香、) (金华寺烧高香、) (飞檐翘角展翅欲举的乐楼) (金华寺炊食的柴禾、) (金华寺殿宇一角、) (路边冥货摊、) (路边祭示遗迹、) (注:题图为天回镇下街和天回镇供销社日杂商店) 更多精彩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