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阆州云台山投龙初探 阆中张治平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在古代中国以祖配天,敬天法祖,成为历代王朝将皇权信仰和王朝政事与上帝信仰密切联系进行国家意识形态建构的重要内容,并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尤其是新的王朝的建立新王登基,更是把敬天法祖的国家祭祀当成维护其君权神授的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手段。公元六世纪中叶当武则天走出了从入宫到皇后,从皇后到操纵皇权的天后的历程后,为实现她的改朝换代的皇帝梦想和护佑她所建的武周王朝,也在全国开展了系列的国家祭祀活动,封禅和投龙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建构的重要路径。一、投龙与武周国家意识形态的建构 在中国历史上武则天是名符其实的千古一帝。 在走向帝王梦想和武周王朝的道路上,武则天不仅抒写了个人的人生传奇,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而且她也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集儒释道于一体的充满传奇的历史人物,一个创造奇迹的文明奇葩。正如她以武曌为名,以周为国号一样,把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推向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步,铸就了龙飞凤舞、彪炳千秋的大唐盛世。以曌为名,追求日月当空,临照万物的人生境界,不仅彰显了个体主体精神的伟大觉醒和博大而崇高的人格力量,同时也映照出了大唐文化和中华文明进入理性成熟期所表现出的审美式的从容和澄彻空明的意境。武则天以周代唐彰显了回归华夏主流正统追求国家大一统和文化中国、文明中国的政治宏愿。她特立独行,排除万险千难,建造了属于她和她那个时代的王朝和王国,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形成了开放、进步、文明、繁荣、充满希望和梦想的大唐气象,成就了五千年文明史中文化中国、文明中国最壮丽的篇章,成为世界文明史的典范,给人类文明以深刻而巨大的影响。为了政治的需要,她以《周官》、《周礼》为根为魂,广开科举,弘扬儒学,倡导“为政以德”、“用文治天下”,同时力行均田,打击关陇集团及豪强地主,推动了适应新型的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士人新贵力量的形成,强化了隋唐以来追求大一统的文化政治体制及经济体制,奠定了影响中国历史一千多年的疆域政治文化体系和泛东亚中华文明圈,而且她有着浓烈的宗教人文情怀,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和道教信仰者。在佛教文化信仰上,她在全国大兴佛教,在全国形成了轰轰烈烈的礼遇高僧、广造佛像、翻译佛经的佛教文化运动,使中国的佛教文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至今遍布全国的许多唐代摩崖造像多源于武则天时代或受武则天的影响而形成的。如河南龙门的卢舍利那大佛造像、敦煌九重阁的弥勒造像、乐山大佛弥勒造像都肇源于武氏的佛教文化信仰。广元千佛岩摩崖造像就更与武则天密不可分,这些佛教文化遗产跨越千年,不仅影响深远,而且有很多因其规模宏大,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为世界佛教文化史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充满永久的魅力和神圣的光辉。 在道教和传统文化信仰上,年,她将东都洛阳改为神都,并造明堂,彰显她革旧鼎新,日月当空、光照万化的豪情与胸怀。年,她又改嵩山为神岳,封嵩山神为天中王,年她又一改秦皇汉武以来封禅泰山的传统封禅嵩山,将嵩山作为新政权的象征,以五岳之中之中岳嵩山天下之中天地之中的文化传统而彰显武周之制的正统、合法与神圣。除了封禅嵩山之外,面对新旧体制交替,她对传统岳镇海渎山川祭祀体系也进行了系列的改造,如封洛水为显圣侯,同时还组织道士对地方山川进行投龙祭祀,以企除灾免罪,庇佑武周王朝。 投龙,源于古老的山文化和山岳崇拜的岳镇海渎山川祭祀体系。上古山层而穴处,历史文献中的蜀山氏所居石穴,巴人廪君族在武落钟离山所居的黑穴与赤穴、丹山与丹穴所描绘的就是这一生存状况。考古学表明史前文明的居住选址,基本全与半山坡的向阳洞穴相关。如山顶洞人、北京人、巫山人、元谋人遗址全与洞穴相关。闻一多先生认为昆仑山之“昆仑”一词乃洞穴之义,是“洞窟”、“窟窿”之转语,是上古先民山居穴处孑遗,人类学史上的蜀山氏、烈山氏、历山氏、轩辕氏以及尧舜时代的四岳等,皆是以山命名的族群,烈山氏和轩辕氏正是中华先祖炎帝神龙氏和黄帝轩辕氏之称谓。 历史学研究表明:山居文化产生于文明初肇之时,它以元初文脉基因形式浸润于民族文化心理长河,对民族文化产生了极为深源的影响,并以此形成了厚重的以山岳崇拜为中心的原始宗教和宇宙观,许多名山则成为天邑神都上帝之城的象征。《尚书》所载古帝王巡狩的山川和《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所构成的是一个至今令人难以想象的完整的山岳山川地理系统,有可能与远古山居时代狂热的山岳崇拜相关,是一次以寻山搜海为核心的疆域占领和地理大发现,同时也是一次规模浩大持续久远的奠高山大川的远古敷土祭祀活动,《山海经》五藏山经每介绍一组山脉山系后都有详细的祭祀记载正说明是一种人类社会觉醒和放大的“领地”、“领土”、“领域”意识的形成。《禹贡》开篇就言“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表明所谓“禹迹”就是寻山搜海的疆域占领,用刊(表)木封山,奠高山大川的祭祀方式敬告天地神明,晓谕世人,宣示其对“山海”领地的程序合法性和神圣性。这种肇源于《山海经》和《禹贡》《尚书》时代的山岳崇拜演变到秦皇汉武的封禅达到鼎盛,最终在两汉定型为“三山五岳”、“十州三岛”的岳镇海渎山川祭祀体系,这一体系后来被道教神仙家在魏晋至隋唐时期又演绎成以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十八水府,三十六靖庐,昆阆玉京,桃源洞天为代表的洞天福地理论体系,给中国山岳文化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作为祭祀的山岳不是世俗凡物,而是一个充满灵性与神性的神灵栖居的异城时空,中华大地成为了不同宇宙圈层交错构织的人神共栖的赤县神州,在这种人神共居,交错复杂的宇宙圈层的形成过程中,用于观星历象的灵山灵台特别受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