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医院专业白癜风治疗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魏纪十-晋纪一(公元年-公元年)

三国第十一篇,蜀国终于成为了主角,一个领了盒饭的主角,它被邓艾、钟会带兵给灭了;魏国也下线了,魏帝禅位于晋武帝司马炎;只有吴国依靠着陆抗一人之力,还在硬撑着。大江东去,无数英雄豪杰如璀璨繁星般点亮过夜空,也终将消逝于历史长河之中。

主要事件

1.蜀国灭亡

-司马昭派遣钟会领军十万攻打蜀国,另派邓艾、诸葛绪两路大军牵制姜维。

-魏军受阻于剑阁,邓艾率军走阴平古道,绕过蜀军防守,一路经江油、涪县、绵竹,歼灭诸葛瞻所部后,直逼成都。

-刘禅率文武大臣不战而降,姜维等奉诏投降,蜀国灭。

2.邓艾居功自傲,钟会设计离间司马昭与邓艾,终使司马昭下令解除邓艾职务,押解回洛阳。

3.姜维说服钟会造反,想借机除掉钟会与魏国主要将领后,光复蜀国。叛乱刚刚启动,兵乱发生,钟会、姜维被乱军杀死。同时,于乱军中,卫瓘派军袭杀邓艾。

4.吴主孙休去世,吴国最后一位皇帝孙皓即位。孙皓继位不久后,反手杀了拥立他的张布、濮阳兴。

5.司马昭去世,司马炎接棒。魏帝禅位于司马炎,晋国建立。

6.吴主孙皓残忍暴虐、骄奢淫逸、亲小人而远贤臣,吴国民怨沸腾,国力日下。

7.晋武帝司马炎为太子纳贾充之女为妃,此举为西晋的短命埋下了伏笔。

8.吴国步阐率西陵城投降晋国,陆抗率军打败晋国援军,攻克西陵。

领衔主演:

(魏/晋)司马昭、嵇康、邓艾、钟会、卫瓘、魏舒、胡烈、贾充、司马炎、羊祜

(吴)孙休、张布、濮阳兴、孙皓、陆凯、何定、陆抗、丁奉

(蜀)姜维、黄皓、廖化、诸葛瞻、罗宪

晋国终于登上历史舞台,东汉末年开始的乱世即将迎来短暂的统一。魏国的灭亡,来源于内部权臣的篡位,但也始于当权者自身的利令智昏。同样,蜀国灭亡源于宦官黄皓把持了朝政,以及姜维的穷兵黩武,两者都损耗了国力。吴国也在重复着老路,孙皓的暴虐与奸佞的当权,为晋国的统一大军铺平了道路。历史为何一再重复着同样的剧本?

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一成语深入人心。所以,人们通常以为司马昭篡了曹魏的江山。包括不少写历史类题材的专栏、公号,也把篡位的罪名安在了司马昭头上。

这里,得说句公道话,不论司马昭是真没有篡位之心,还是没来得及篡位就死了,篡了曹丞相一家帝位的其实是司马昭之子晋武帝司马炎,而不是司马昭。

八月,辛卯(初九),晋文王司马昭去世,太子司马炎继位,做了相国、晋王。十一月,壬戌(十二日),魏元帝把皇位禅让给晋王。中华书局《资治通鉴》文白对照版

二、竹林七贤

司马昭当政时期,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一带),出了七个名士: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由于他们常在山阳县附近的竹林轰趴(开酒水、艺术派对),因此被后人称为“竹林七贤”。

这七个艺术家,性格放荡不羁,因此《通鉴》这样的正史里竟也记载了一些关于他们的八卦,略看一二。

阮籍任步兵校尉,他母亲去世时,他正在与别人下围棋,对方要求停止,但阮籍却要他留下一块胜负。下完棋,喝了两斗酒,阮籍高声一喊,吐血数升,极度哀痛。阮咸喜欢姑姑的婢女,姑姑把婢女领走时,阮咸正在陪客,得知消息后,他赶紧借了客人的马去追,然后两人骑一匹马回来了。刘伶喜好饮酒,常常乘一辆小车,带着一壶酒出游,又让人扛着锹跟着,说:“死了就把我埋掉。”当时士大夫都认为他贤明,争相仿效他的做法,称作放达。

在这几位放荡不羁的外表下,每个人还是有着不同政见与风骨的。面对司马氏的篡权夺位:山涛,选择站在司马氏一边,累官至吏部尚书、左仆射;阮籍,明哲保身,做了步兵校尉,他从不发表对于时事的评论;嵇康,拒绝为司马家出力,被钟会构陷而死于司马昭之手。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晋-阮籍

三、蜀国灭亡的前前后后

蜀国的灭亡其实是有些突然的,虽有其必然性,但也交织了很多偶然因素在内。加上灭国后,伐蜀的两员魏国主将邓艾、钟会双双身死,也为这段历史平添了不少可说可道之处。

一开始,司马昭只是在钟会的建议下才下决心伐蜀的。彼时,蜀国虽然国力弱小(投降时有记载的人口数量不到一百万),但依仗着巴蜀之地的天堑,魏国如想一战而灭蜀几乎也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出兵与否的问题上,整个国内似乎只有司马昭与钟会两人是投赞成票的。最终,司马昭力排众议,派钟会领军十万,通过秦岭的斜谷、骆谷、子午谷三条通道进军汉中;同时派邓艾与诸葛绪领兵牵制姜维。

以下是整个灭蜀之战的行军示意图(来源于网络)

钟会领军穿过秦岭,直逼汉中。挡在面前的第一关是阳安关口,如无意外,大军很有可能在这里被阻挡数月,因粮草接济不上而撤军。但守关口的副将蒋舒因为觉得蜀国亏待了自己,愤而带领部下出城投降了。守关军兵瞬间少了一半,加上心理上的打击,阳安关口很快陷落了,主将傅佥战死,钟会还因此获取了关口里囤积的大量粮草。

第二关,在剑阁。下图是剑阁关所在地,图中的羊肠小道是入蜀的必经之路。这样的险关,在冷兵器时代,即使有百万大军,只要防卫得当,也可被阻于城关之下。钟会也确实被姜维、廖化等阻挡在此地达数月之久。就在钟会快要扛不住撤军的时候,变故发生了。

变数出在西路,邓艾率军一路开山搭桥,趟过七百多里渺无人烟的阴平古道,率领魏军出现在剑阁以西的后方,蜀国的腹心之地江油。当邓艾站到江油城下时,其军队是缺衣少粮,极其疲惫的;但江油守将马邈却直接投降了,魏国的运气真的很好。

即便到此时,蜀国还有很大的胜率。因为邓艾是孤军深入,没有任何援军。蜀军只要坚壁清野,守住关山险隘,等到邓艾军粮草吃完之时再行进攻,其必然一击即溃。邓艾军覆灭,钟会自然只能撤军。

但又一个奇葩的事情发生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带领大军,到达绵阳、涪县一带后即停滞不前。他竟然一再无视黄崇的建议,拒绝进军占领险要之地,阻敌于平原之外。不知诸葛亮知道自己亲儿子如此糊涂,会作何感想?最终,诸葛瞻选择与邓艾在平原地区正面对决,蜀军惨败,诸葛瞻父子身死殉国。

接下来,邓艾兵临成都。蜀主刘禅第一反应是快跑,向南撤退,这一招其实也算中策。可惜,成都的诸位大臣以及刘禅最终听从了光禄大夫谯周的建议:投降,投降,投降。一而再,再而三的错误战略决策,最终促成了蜀国的灭亡。

倘若刘禅选择坚守成都,等姜维、廖化从剑阁率军回援,两面夹击,先灭掉邓艾军,或仍可一战。历史没有如果,大清,哦,不对,蜀国还是亡了。

蜀国灭亡后,邓艾居功自傲,常常不请示司马昭而擅做决定。加上钟会篡改了邓艾与司马昭之间的文书,使得司马昭下令解除邓艾一切职务,押解回国。卫瓘执行了这一命令,拘捕了邓艾。

另一头,姜维说服钟会造反,本意想借机除掉钟会与魏国主要将领后,带领蜀军复国。但,运气又一次站在司马昭这一边。

丁丑(十六日),钟会把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以及过去的蜀国官吏都请了来,在成都的朝堂为郭太后致哀,并假造了太后的遗诏,说让钟会起兵废掉司马昭,把遗诏向座上众人宣布,让大家议论之后,开始授官任职,又让所亲信之人代领诸军;把所请来的群官,都关在益州各官署的屋中,关闭了城门宫门,派重兵把守。卫瓘诈称病重,出来住在外面的官舍。钟会相信他,对他也无所忌惮。姜维想让钟会杀尽从北方来的诸将,自己再借机杀掉钟会,全部坑杀魏国兵士,重立汉王。他给刘禅写密信说:“希望陛下再忍受数日之辱,我要让国家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钟会想听从姜维的意见诛杀诸将,但仍犹豫不决。钟会的帐下督丘建,本属于胡烈手下,钟会喜爱并信任他。丘建怜悯胡烈一人独自被囚,就请求钟会,让他允许一名亲兵进出取饮食,各牙门将也都随此例让一人进来侍奉。胡烈欺骗亲兵并让他传递消息给儿子胡渊说:“丘建秘密地透露消息,说钟会已经挖了大坑,作了数千根白色大棒,想叫外面的兵士全部进来,每人赐一白帽,授散将之职,依次击杀诸将,埋入坑中。”诸牙门将的亲兵也都说同样的话,一夜之间,辗转相告,大家都知道了。己卯(十八日),中午时分,胡渊率领其父的兵士擂鼓而出,各军也都不约而同地呐喊着跑出来,竟然连督促之人都没有,就争先恐后地跑向城里。当时钟会正在给姜维铠甲兵器,报告说外面有汹汹嘈杂之声,好象是失火似的,一会儿,又报告说有兵跑往城里。钟会大惊,问姜维说:“兵来似乎是想作乱,应当怎么办?”姜维说:“只能攻击他们!钟会派兵去杀那些被关起来的牙门将、郡守,而里面的人都拿起几案顶住门,兵士砍门却砍不破。过了一会儿,城外的人爬着梯子登上城墙,有的人焚烧城内的屋子,兵士们像蚂蚁那样乱哄哄地涌进来,箭如雨下,那些牙门将、郡守都从屋子上爬出来,与他们手下的军士汇合在一处。姜维带着钟会左右拼杀,亲手杀死五六人,众人格杀了姜维,又争相向前杀死了钟会。钟会的将士死了数百人,兵士们又杀了蜀汉太子刘和姜维的妻子儿女,并到处抢掠,死伤满地一片狼藉。卫瓘部署诸将去平息,过了几天才平定下来。邓艾本营的将士追上囚车把邓艾救出并迎接回来。卫瓘认为自己与钟会共同陷害邓艾,恐怕他回来会有变乱,就派遣护军田续等人领兵去袭击邓艾,在绵竹西边遇上,于是杀了邓艾父子。中华书局《资治通鉴》文白对照版

至此,灭蜀之战才算告一段落。魏国三员主将,钟会、邓艾身死,诸葛绪之前被钟会下狱,收编所部。唯一的赢家,看似是原来的配角卫瓘。此人不但依靠超群智慧于邓艾大军中成功拘押了邓艾,又在钟会叛乱时领军稳住了局面,可谓智勇双全。但最后因为私心,冤杀邓艾父子,德行有亏。

二十七年之后,当卫瓘子孙九人被皇后贾南凤以莫须有的罪名诛杀时,不知他可曾记起被自己冤杀的邓艾父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ezx.com/jgxzx/767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