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身在锦绣温柔乡里的四川人,怎么也没料到,居然有一天,电子信息产业会成为全省的支柱产业。

以前的四川不是这样子的,以前的四川,完全是另一番光景。

四川这块地方气候极好、土地肥沃,按《东华录》里记载:各省旱灾次数,以四川为最少,陕西百年内灾荒九次半,四川每百年尚不到半次。

四川人主要住在盆地区域,因为秦岭挡住了寒流,高山锁住了湿雾,因此四川多阴雨、少霜雪,全年无霜期天以上,夏天平均气温25-28度,适合各种动植物的生长,也使女生们的皮肤异常白嫩。

今天在四川,你把佛手瓜的种子往地里随便一扔,它就蹭蹭蹭地长起来,没几天就长得老大,跟磕了药似的,甘肃人要是看到这番光景,非得哭出来不可。

插一句,四川女生出四川后皮肤也会慢慢变差,事实证明环境是影响人、塑造人的基础,普通人难以对抗环境(命运),只能适应环境(命运),能对抗环境(命运)的都不是普通人。

战国时四川就有不少人口,公元前年,秦国太守李冰和他儿子两人率大家修好了都江堰,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分洪减灾,引水灌田,使成都平原三百多万亩土地变成可控良田,四川的农业基本盘就稳住了。

到汉代时,按公元2年的统计,四川这块有万人口,成都就有38万人,而这时全国才万人,四川已位居全国人口第二位,但还能通过长江运大米出去,养活其他省。

古代四川主要靠农业过活,也有丝织、造纸、雕版、井盐、漆器、采矿等产业,最重要的税种一直是茶,其中雀舌、片甲十分有名。那时要把茶叶运往西北、康藏等地,跟游牧民族换战马、牛羊,相当于储备外汇。宋朝就在成都专门设立了茶马司,你去丽江时,总有人忽悠你骑马走“茶马古道”,其实就是骑个瘦马走一段破路。那个茶马古道是从成都延伸过去的,云南那段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除了茶业,四川另一个财政法宝就是蜀锦,蜀汉时全境养蚕宝宝,各市大街小巷到处是织布机的声音,光成都就有织工7.6万人,

蜀汉商人会顺着长江从成都漂到江州,沿三峡到东吴的江陵、夏口、建邺,在这里搞蜀锦批发,分销到东吴和曹魏。诸葛亮的北伐资金,主要就是靠卖蜀锦赚来的,到蜀汉灭亡时,库存的蜀锦绸缎依然有20多万匹。

四川省的纺织业,直到明清时期才被东南浙江抢走了生意,宋朝时还要每年从四川掠走布帛绞锦约多万匹,四川人本可以过着休闲快乐的日子,他们可以在盆地里喝喝茶、啃啃兔头(兔兔那么可爱!)、听听小曲、耍耍朋友,过着富有生活气息的太平日子。

但四川独特的地理环境,既给了四川优越的生存基础,也深深伤害到了四川百姓。

现在西安到成都的高铁,只要4小时左右,武汉到成都的动车,大概9小时。在古代进出四川,要艰难百倍,大家看四川的地形图,这里相当于被高山围起来了,中间开了个富饶的基地可以发展,但要跟外界联系,也相当困难。

把门一关,就能自己过日子,能保证自给自足,所以诸葛亮建议刘备在这开基地,三分天下,这也是四川历史上形成十几次割据局面的原因。

四川的西面那山高得跟绝境长城一样,就死了这份心吧,南边的贵州看起来没什么油水可捞,历史上的四川就主要靠跟北边和东边的人过日子打交道。

四川人要跟湖北方向的人做生意,就往东沿长江走水路,刘秀派岑彭灭公孙述,刘备从荆州入川灭刘璋,都走这条路。

四川人要跟陕西方向的人做生意,就往北从高山中间穿过去,这山就是中国南北分界线秦岭。历史上陆续形成了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阴平道、金牛道、米仓道、洋巴道八大交通线,古代人在八条要道上要修栈道才能通过,“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指这个,不过历史上并没有这段典故,这是元代人编的艺术作品,其中子午道离西安最近,但最难走,行军容易产生损耗,魏延的五千人也很难拿下城墙跟我脸皮一样厚的西安,所以《三国演义》里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走子午道取汉中的建议,而大名鼎鼎的剑阁关,就在金牛道上,给杨贵妃送荔枝的路线,则是子午道(我写湖南时写错了,杨贵妃吃的荔枝那时来自四川)。

大家都学过李白的《蜀道难》,蜀道就是上面提到的八道统称,其中又分为秦岭四道和巴山四道,秦岭四道指翻越秦岭的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巴山四道指翻越巴山的金牛道、米仓道、阴平道、洋巴道。

秦岭四道与巴山四道,图源来自地球知识局,这个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ezx.com/jgxzx/760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