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究竟花多少钱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531/5416226.html忠臣都“怕”奸臣,这是自古的定律。自古,忠臣死于奸臣之手的记载,那是史不绝书!伍子胥,死于伯嚭谗言;李斯,死于赵高谗言;岳飞,死于秦桧诬陷;于谦,死于石亨诬陷;卢象升,死于高起潜之手。正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忠臣自古是君子,奸臣自古是小人,忠臣做任何事情,在乎的是道义,无论顺境、逆境,都会因为走的是人间正道而充满自信和坦荡,心胸开阔,不会做背地害人之事;小人在乎的只有自己的利益,没有任何的道义可言,即使身处富贵,也是会患得患失,心不安宁,心胸狭隘,经常做些背后害人的勾当。做事坦坦荡荡的君子,岂能斗得过包藏祸心的小人呢!《琅琊榜之风起长林》有这么一段剧情:梁帝临死前,命长林王萧庭生辅政,辅佐年幼的新君萧元时。此时,萧元时的生母荀皇后惧怕长林王会谋夺自己儿子的江山,遂联合自己的哥哥,当今首辅荀白水一起对付长林王萧庭生。然而,萧庭生和长林王府虽执掌梁国大权,更是手握北境二十余万雄兵,但是对梁帝那是忠贞无二,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叛逆之心,纵然荀皇后、荀白水阴谋致使自己的长子萧平章重伤,更欲致自己的次子萧平旌于死地,可是萧庭生依旧未有任何的反心。萧庭生是一退再退,为了梁帝,为了梁国,他是一忍再忍,他一心为国家考虑,为国家安稳而计,为国家他放弃个人荣辱,哪怕是次子萧平旌被诬陷有谋反之心,为不让朝堂陷入党争,他可以不闻不问,称病不朝。萧庭生不怕荀皇后、荀白水,他之所以一再忍让,怕的国家不稳,怕的是黎民受苦,“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他深知与荀氏相争,只会让梁国利益受损,让大渝、东海得利,故而为梁国计,萧庭生是一退再退,不然以长林王府的权势,他随时可以取新帝而代之,根本无需惹让。然而,萧庭生的退让,却没有让荀皇后、荀白水安心,他们是一逼再逼,想置长林王府于死地。但是,就算如此,心怀天下,忠义无双的长林王府依旧没有反,一代忠王萧庭生陨落后,为免梁国内乱,萧平旌主动交出兵权,自愿解散长林军,以此求得荀皇后、荀白水安心。萧平旌是害怕了吗?是没有能力率领长林军吗?当然不是,若他没能力,就不会有日后仅凭一枚废印就聚集起一支十万大军,平定莱阳王之乱的功绩。萧平旌同样不怕,他有能力取代萧元时,可以他也并没有这么做,他是忠臣,他不想梁国陷入内乱,更不想取代萧元时,做那个乱臣贼子,故而他以解散长林王府的代价,求得梁国安定。在萧平旌看来,梁国利益永远高于一切,与荀氏相争,只会损害到梁国天下。姜维又何尝不是萧庭生、萧平旌呢?费祎死后,刘禅加姜维督内外军事,独掌蜀汉兵权,权势一时无两。以姜维的权势,黄皓根本不足畏惧,只要他稍微使点手段,黄皓眨眼间就可除掉。姜维怕的不是黄皓,而是黄皓背后的刘禅和蜀汉。姜维是忠臣,是一心一意为蜀汉和刘禅考虑的大忠臣,哪怕是在自己誓死守住剑阁,烂泥扶不上墙的刘禅却开城投降时,姜维都依旧是忠于刘禅,依旧是费尽心机的想着恢复刘禅和蜀汉的统治,直至最后以身殉国。姜维明明可以直接动用权势,找个机会杀掉黄皓,但是直接杀掉黄皓,就意味着对刘禅的不忠。黄皓是刘禅的宠臣,有权力处置黄皓的,只有刘禅。刘禅不杀黄皓,就没有人可以杀黄皓,姜维虽有能力杀黄皓,但是忠贞不二的他,却不想直接越过刘禅,去诛杀黄皓,因为一旦越过刘禅杀黄皓,姜维就定然会背上欺君罔上之名。姜维为避黄皓,躲到沓中屯田,这也并非是姜维害怕黄皓,只是他不想蜀汉陷入内讧之中,两派相争,只会让蜀汉国力受损,曹魏、孙吴渔翁得利。以姜维的权势,哪怕不能杀黄皓,也能压制住黄皓,但是如果姜维这么做,姜维派系与黄皓派系必然就会陷入无休止的纷争之中,到那时蜀汉朝堂必定大乱,曹魏、孙吴必定会乘虚而入。故而,一心为蜀汉着想的姜维,为了不让蜀汉国力受损,只能是选择隐忍,自己主动退出纷争,前往沓中屯田,继而避免两派相争。一心为主,为国的姜维,就像长林王萧庭生、萧平旌一样,为了国家利益,为了国家稳定,为了自己的君王,他可以放弃自己的个人荣辱和利益,选择退让,以此求得朝堂安稳,天下大定。这其实就是忠臣为何多是被奸臣欺压的根本原因,忠臣往往是忽略自身的利益,更多的考虑国家、君主的利益,只要对国家、君主更有利,他们就会放弃自己的利益,别说是个人荣辱,哪怕是性命也在所不惜。然而,奸臣他们考虑的往往是自己,只要对自己有利,国家、君主的利益他们随时可以抛弃。故而在一心为国为君的忠臣的手里,奸臣往往能占到大便宜,因为忠臣在乎国家,在乎君主,而奸臣却不在乎!“顾虑重重”的忠臣,他怎能胜过“心无旁骛”的奸臣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ezx.com/jgxzx/1235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