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2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白癜风用仪器治疗 http://m.39.net/news/a_6496333.html

也有年少轻狂时

提起杜甫,大家脑海中出现的,十有八九是语文课本里满面沧桑、忧国忧民的那幅人物插图。其实,杜甫年轻时,可是个狂放不羁的主儿。

《望岳》就体现了他的年少轻狂。写这首诗时,杜甫才二十岁出头,正是满腔抱负的年龄。

泰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如果说李白的狂妄是出于天才,那么杜甫的狂妄就是出于家传,还是隔代遗传。

杜甫的祖父叫杜审言,是初唐著名诗人,他之所以名气比较大,一是因文才,二是因狂妄。

关于杜审言的狂妄,有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说有一次杜审言和好友苏味道一起参与选拔官员。杜审言先出了门,跟别的同事说:“苏味道必死!”同事吓了一跳,还以为苏味道生了急病,杜审言却说:“苏味道看到我的判词,可不得羞愧而死吗?”

第二个故事,说杜审言临终前,宋之问等好友前来探望。人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没想到躺在病床上的杜审言却来了一句:“我压了你们一辈子,我这一死,你们总算有出头之日了。”

据后人考证,这两个故事虽然出自官方修订的史书,但都有明显破绽。不过杜审言这个“狂妄”形象算是板上钉钉了。

狂妄也得有本钱才行。虽然杜审言留下来的作品不多,《唐诗三百首》里仅一首,《全唐诗》里有四十九首,可是文学界对他的评价相当高,把他视为唐诗这一独特文学形式的奠基人之一。

有这样的祖父,杜甫的狂妄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辅佐明君再造盛世

我们说过,李白的人生理想,是做一名救人于危难之中、救国于谈笑之间的侠客。那杜甫的人生理想又是什么呢?

答案同样在诗里。有人可能会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其实并不是。

杜甫在一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里曾经自夸“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两句诗非常有名,现在还被用来鼓励人多读书;诗里还有两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说的就是杜甫的志向,也就是“帮助皇上成为尧舜那样的明君,重现民风淳朴的太平盛世”。

想辅佐皇上,就得当官;想当官,就得参加科举考试。然而自认文才出众的杜甫,科举之路却并不顺利——岂止不顺利,简直就是背到了极点。

公元年,杜甫和李白在洛阳相遇,那一年,杜甫三十三岁,李白四十四岁。河南、山东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两人一起游玩的足迹。

李白和杜甫被后人称为唐诗的双子星,但在现实中,两人交往并不多。在这次相遇之前,两人名气也相差很多。李白虽然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心情很失落,可此时已经是天下皆知的大诗人;相比之下,杜甫虽然踌躇满志,毕竟还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文学青年。

不过对杜甫来说,和李白共同游历的这段经历,可谓他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之一。因为在此之后,人生的不如意就接踵而至,让他离年少轻狂越来越远。

话说和李白分手之后,杜甫信心满满地来到长安,准备在科举考场上大显身手,但好几年都没能中个进士。

在此期间,唐玄宗诏令天下有一艺之士进京候选。看上去,这似乎是个比科举考试更好的机会。但李林甫暗中作梗,数百名举子一个都不予录取,反过来还欺骗唐玄宗,说天下的人才已经尽为所用,“野无遗贤”。

在长安的近十年里,杜甫不可谓不努力。唐玄宗举办祭祀老子、太庙、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写了《三大礼赋》进献,给玄宗留下深刻印象,也给他自己争取来一个进入集贤院的机会。但也仅此而已。直到安史之乱爆发不久,杜甫才得到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八品小官,其实就是个仓库管理员,主要任务是看守兵甲器仗。

这期间,杜甫的文学创作并没有停滞——

大家耳熟能详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出自《前出塞》,正是创作于这一时期。

西北边境战事频繁,他在传世名作《兵车行》里写道:“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他还写了《丽人行》,讽刺杨玉环得宠后鸡犬升天、兄弟姐妹个个都骄奢淫逸,“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翡翠色的锅里盛着紫驼的驼峰,珍贵水晶盘里盛着鲜美的鱼,犀牛角做的筷子久久不落下,因为主人已经吃腻了这样的美食,可惜辜负了厨师精工细作的一番辛苦。

诗里还有两句“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形容杨国忠权势熏天。我们今天常用的成语“炙手可热”就是从这儿来的。

和杨氏兄妹的铺张浪费比起来,杜甫的日子可就太惨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大意是说,每天只能跟着富贵人家讨点儿残酒剩饭勉强度日。另一个成语“残羹冷炙”就是从这儿来的。

“屋漏偏逢连阴雨”本来只是个比喻,但在公元年,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真的遭遇连阴雨,接着就发生了大饥荒,这对杜甫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为了节约生活成本,杜甫只好把家人送到上百公里之外的奉先县,托亲戚帮忙照顾,自己独自回到长安继续求官。

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杜甫前往奉先探望妻儿,痛悉小儿子竟然被饿死,联想到一路上看到的种种悲惨景象,悲痛之余,杜甫写下他最有名的作品之一《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描述了“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的人间惨剧,同时留下了批判社会不公的千古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为朋友两肋插刀

关于杜甫的故事还可以讲很多,我们重点说说他得罪唐肃宗的经过,同时证明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理想是多么不切合实际。

话说长安被安史叛军攻陷之前,唐玄宗仓皇出逃至四川。太子李亨留下来领导平叛大业,不久后就在灵武自己称帝,变成了唐肃宗。这么一来,大唐就出现了两位皇帝同时在位的奇特局面。

封建王朝的皇位继承问题,最完美的方式是“父死子继”,就是老皇帝寿终正寝、皇太子正式接班。但如果老皇帝还健在,新皇帝就要继位,就算父子俩感情没问题,各自手下的旧臣和新贵之间,也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矛盾冒出来,后患无穷。

尴尬的事情很快就出现了——古时候信息技术落后,这边唐肃宗在宁夏灵武称帝,召集各路军马对付叛军;那边唐玄宗安全抵达了四川剑阁,也以皇上的名义部署平叛大计。两个皇帝同时下令,下边到底听谁的呢?

得知太子已经称帝的消息后,唐玄宗果断补办手续,马上派宰相房琯等人前往灵武,将传位诏书和传国玉玺带给儿子,正式承认肃宗的地位,自己甘愿退居太上皇。但此时已经有一些不好的后果产生,比如永王李璘在江南拥兵自重,不愿服服帖帖听从大哥指挥。

玄宗此前的平叛方案,是诏令几个儿子分镇各地,主题词是“分权”。但肃宗却希望把权力都抓在自己手里,这和玄宗的方案有明显的冲突。

在这场权力之争中,房琯是个比较关键的角色。玄宗让皇子们分镇天下,主要就是采纳了房琯的意见,难免让肃宗不爽;再加上房琯身为文官,到达灵武后却主动要求带兵出战,结果接连吃了几次败仗。没过多久,肃宗就新账老账一起算,贬了房琯的宰相。

肃宗罢免房琯,理由也很奇葩,号称是因为房琯手下的乐师董庭兰收受贿赂,房琯要承担“管教不严”之责。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其实就是上边故意找个碴儿,把房琯排挤出权力中心。

敏感时刻,满朝文武都不敢出声,杜甫却硬是看不清形势,不合时宜地站了出来,为房琯据理力争,说不应该因为这样的小事惩罚宰相。

早在房琯做宰相之前,杜甫和他就已经是好朋友,也就是所谓的“布衣交”。为朋友两肋插刀,这很勇敢;但只看到事情表面,这很愚蠢。杜甫当时任右拾遗一职,只是个八品谏官,但可以直接给皇上提意见。只不过,杜甫这一次虽然体现了他正直的一面,政治觉悟却未免太低。

更要命的是,杜甫在已经遭到肃宗明确拒绝的情况下,还固执己见要为房琯出头,终于惹得龙颜大怒,连这个八品小官都不让他当了。

这么明显的政治斗争都看不清楚形势,你说杜甫“致君尧舜上”的理想有可能实现吗?说白了,确实不是个当官的材料,还是好好做诗人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吧!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ezx.com/jgxzx/1187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