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代的高立德先生 在赵店高家大院的中院东南角有一棵槐树,四拃粗,谈不上古老,可长相卓异:鼓出地面的树根,攒足青春之气在孤寂中奋力直上超越临近的房屋,撑着青天,舒展遒劲的枝干,做出搭凉棚向东南张望之态;树干上树瘤点点,松疏如土泡,叫人想到滚落的泪花。你要问它为什么常含眼泪,因为老主人家的孩子在东南,在祖国的宝岛台湾。那里有高家的血脉,是老宅永久的惦念。国槐翘企东南望,凤凰展翅西北飞。 高家老宅那棵饱经沧桑的老槐树 这个故事得从一个世纪前说起。 公元一九零零年十月初一,在赵店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劳作而繁衍成大家族的高禄一支的家中诞生了一个小男孩儿。按族谱,父母给他取名叫立德,字韵生。他是四个妹妹四个弟弟共姊妹九个中的老大。从他青年时期的留影中可以看到他长得像鲁迅,又像央视播音员康辉,其实最像的是他的长子信郑,可谓禀赋聪颖,丰姿俊美。在有“京畿内道,燕晋通衢”之称信息较为畅通的赵店村,高家相当重视对孩子们的教育,立德读完私塾后,到彰德府城读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上北京大学林学系,成为自北大建校后,武安城北乡第一个进入北大学习的大学生。这在当时当地引起不小的轰动,产生了相当大的正影响。假期里,立德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传授给乡亲们,指导乡亲们种树,治蝗虫,帮助自家和邻居的孩子们学习文化,开阔了乡人的眼界,激发了乡邻孩子们的上进心。在他同时和之后就有很多受他指点和促励的孩子走出家乡,走进京城,走向南北西东。我爷爷作为他的紧邻也在北京求学,后工作在天津。他本家的兄弟姊妹们就不用说了。乡邻感谢他的带头示范作用,在他来往赵店和北大的时候通过施放“三眼铳”表示迎接与欢送。我就是在老辈人口头对这故事的传颂中长大的。 当三眼铳响起来的时候,就是赵店人迎送北大学生立德的时候。这佳话不胫而走于三乡五里、七里八乡。在赵店东山正南偏东一点点的山坡下有一个小村庄。她背倚展翅欲飞的凤翅岗,前临碧波东逝的万善河。冀姓是村中望族。祖上的荣耀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就传遍了大江南北,有村北半山坡上黄土地中冀姓祖坟前的成列石雕像为证。我的父母都亲眼见过。后来毁于“破四旧”,没了教育激励后代的直观材料。冀姓人家何以有如此荣耀?盖因“一门两进士”的冀述和冀体。兄弟俩饮誉当时,泽被后人。公元一九零六年八月初五,冀姓森家诞生了一个女孩儿,起名惠生。名字是父母殷切的期望。惠生在姊妹仨中排行老大,聪明漂亮自不待言,好学上进与众不同。她在老祖宗筑屋学习的风翅岗上听传说,摘酸枣;在盈盈的河水里摸过鱼,洗过衣;在行医的父亲诊所里与乡亲们接触,耳濡目染医心仁术。自然而丰富的童年生活使她出落得大大方方,开朗坚强。开明的父亲冲破层层阻力送她到外地去上学,接受教育。在整个小村里引起很大的轰动。 凤翅岗是一座神奇的岗,形似展翅的凤凰。山顶古庙成群,灵气甚足。山下蕴育安葬着宋朝大学士陈荐,明朝光禄寺少卿冀体、兵部车驾司主事冀述。乡人登顶可以东望白云悠然的紫山,南眺状如钲的鼓岫,西看落日余晖美丽的太行,北顾苍颜如黛的邢沙。武安城北乡,武安沙河永年三县交界的自然风光尽收眼底,大长“登东山而小天下”的气概。在这里,白坯草柔润成碧,荆棘花招蜂引蝶,不老泉蛙声悠扬,鹅卵石突兀神奇,黄土地五谷丰登。在这里,送目远方心绪飞扬,志行天下壮怀激越,追祖念宗再生心能。凤翅岗是多彩生命诞生地,老少魂灵滋养山,梦想松柏参天岭。 当赵店高立德考入北大的消息传到下三里的时候,很快化成重视教育的家长对孩子施教的范本。好好读书吧,向人家学习。热情的乡亲又会借串亲戚、做买卖等各种场合把各村爱学习的孩子的事儿串在一起,更有好事者开始为高家公子踅摸亲事啦。“冀郎中,赵店高家读北大的公子不赖啊,把咱家闺女惠生给人家说说,咋样?”“好啊!”喜欢人才的冀父一口答应。自此,从赵店到下三里五里并作三里的黄土路上走起了媒人激越轻快的脚步。高立德先生大名在城北乡经来往的商人和自家的短长工的口传言说传播激励着向学好进的青年男女的心。先生自己对好学的乡邻格外青睐。经媒人的介绍,假期里就与惠生下了小书,定了亲。年的那个冬天,按赵店的风俗,北大学子高立德和下三里小才女冀惠生喜结连理。那一天,凤翅岗南坡下,五里并作三里东西走向的黄土路上迎亲的唢呐和红红的轿子开始缔造高冀两家一段历史传奇。 院中本无树,魂在天地间。萌而为槐苗,寂寞把人盼。 一九八八年的九月,高冀惠生携儿带女乘飞机,绕香港,跨海峡,越平原,回到阔别六十余载的婆家大院时,泪水与亲抚,诉说与思念将故园的盼望和等待定格为全村的沸腾、高姓子嗣的坚守、繁衍、奔波与回顾的同族大团圆。新婚的大门斑驳也斑斓,燕尔的婚房竹帘垂挂春联依稀。六十多年了,慈柔的双亲给筑造的爱巢依然等着回来的儿孙。 无论你走多远,不管你行多长,最牵系的是故园,最亲切的是故乡。 家槐悠悠向上长。 新婚后的立德带着妻子应好友之邀到东北齐齐哈尔担任农校教务处主任,后任校长,开始春风桃李育英才的教育工作。苦寒繁琐使立德患上肺疾,惠生多方求索帮助理疗。立德疾愈转任回到开封时,高家儿媳秉守求知上进医病救人的决心与初衷,在丈夫的全力支持下考进了河南大学医学系。儿时父亲的教诲,成家后夫君的支持,汇成高冀惠生九十年人生路上不竭的动力:悬壶济世。医者仁心,惠生的父亲通晓药理,以中医为业,口碑誉村。婆家高族中也有不少学医之人。在那段兵荒马乱的岁月里,治病医人是许多人的梦想,救死扶贫是许多人的德行。高立德带着妻子,当然也携着自家的兄弟姊妹走进学堂,让他们都以自己所学谋生为人。不愧是卓识远见。 风翅岗下的赵店高姓家族所以能走中国,走大陆,走台湾,走香港,甚而至于走世界,秘密就在这里,就在这医愚治昧不辍的求学上。 作者杨延琦先生在工作 李敖为高冀惠生女士撰写80大寿贺寿诗 武安市政协为高冀惠生写的专著 当立德先生为国家为民族停下了人生脚步的时候,家庭的担子就重重地压在了惠生女士的肩上。那年,她才三十八岁,身怀六甲,于家悲国难中牵儿携女不舍地离开邓县向西去投靠亲友。颠沛流离中的车祸致使她右脚踝开放性粉碎骨折且严重感染。在保命、保子、保家庭的三保艰难选择中,她毅然决然地选择全保。“苍天不负有德人”,当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抱着孩子的女子从失夫的悲痛中从几乎毁灭的灾难中走出来的时候,大地都为她静默,上天也被她感动。鲁迅先生说的中国妇女的“勇毅”和“百折不挠”在冀氏惠生身上体现出来了。这是风翅岗下三里村内冀姓女子、赵店儿媳的一次浴火重生。浴火重生的凤凰更加珍惜这崭新的生命。在房仅一间,地无半分,国家战乱的岁月里,在缺吃少穿的境况中,冀惠生坚毅地挑起养育一女四子的家庭重担,想方设法使孩子们进小学学习。于耿耿星河下微弱油灯旁,苦心劝儿女勤奋读书,以国家为念,为百姓着想,做有用之人,不负先人令名。句句刻在儿女的心上。 “不负先人令名”,既是对儿女的促励,也是对自己的勖勉。当老家的婆婆和众兄弟投居西安时,她又尽心孝敬婆婆友爱兄弟。父亲的期望“惠泽生灵”的初心和大学所学医院期间医治救助了众多的人们,其中为众多的空军家属接下的小生命则让希望之光照亮了人们前行的路程。“高母教子”和“惠泽生灵”使高家有望,同时也是自己逢凶化吉。西去成都路经剑阁,车坠深涧时,她拼命抓住支杆,为几个孩子跳车保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空军朋友联名上书帮助高家孤儿寡母一家六口最后一班登机飞往台湾,是天助,是人助,究其根本更是惠生女士助人自助。“自己吃饱填坑,别人吃了救命”,朴实的言语,切实的行动,一致地影响塑造着孩子们幼小的、健康而美好的心灵。 前些年,看电视剧《望乡》,知道了眷村,我就想我的老乡高老太太是不是也住在那里呢?总为老兵望乡欲归而洒泪。眷村是高家五个儿女的第好几个家乡。在这里,他们与妈妈一道勤俭节约,吃苦奋斗,笃志学习。兄弟四个都考上了大学,长女和老三还远走巴西和土耳其。他们都学有所成,在职场出色有为,让一直做“好人好事”的妈妈脸上增辉。 高冀惠生是高家的好媳妇,是五个儿女的好妈妈,也是四个儿媳的好婆婆。她深得儿媳妇们的爱戴,这在台湾和大陆都很难得。那时的台湾,因为有这样“日日行善,时时行善,事事行善”的好妈妈,创业的人们才感受到了温暖。通过教育自己的儿女为社会做更大的善事,更给人们带来光明,增添力量。大家推选她参选议员,宋美龄接见,李敖称她伯母,王蒙赞她“海峡两岸第一妈”等等,等等,足见她在台湾的影响。 一个从凤翅岗下走出的女孩子、儿媳,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奋斗而将中华民族的家庭文化传承发扬到如此高度,是我们所有凤翅岗人的骄傲和自豪。 在我们不知她的处境时,她却魂牵梦萦故乡的山水和亲人。多方联系、打听、寻找,八十二岁上,她携儿带女回来了,回到了生养她的故乡——凤翅岗。不为炫耀,只为那份情,那份感恩本源的赤子情怀。乡亲们围上来了,“这是谁,这是谁谁谁”,“记得,记得,记得”,老姐妹,老妯娌,那个亲啊!六十多年前看新媳妇闹洞房的小孩子们如今都已垂垂老矣,在生命的晚年能再见这北大儿媳的风采,欢欣的泪水在人们的脸上肆意流淌。老街没有变,老桥没有变,老街坊老邻居的房子还在,还是那样,门楼没变,门墩还好。走进院门,慢慢地看啊,摸啊,想啊,说啊。十九岁那年走进高家门,成了高家的儿媳妇,时新的感受,鲜亮的日子,映眼入心,储在灵魂的老窖里。故园万里路,岁月风尘多。人世的酸甜苦辣氤氲酿成丰沛的气场,今天开坛献给祖上,高家老宅五进的院落因长子立德媳妇的到来而美醉了。每间房屋,每扇门窗,每块砖石,每茎草,每一粒苔藓,都醉了,醉在老主人经年历岁的思念中,醉在耄耋之年的回顾里。据说,院中的槐树自那以后就出现了“瘤”,有了东南而望的形。 我没去过山西洪洞老槐树前,我知道那是我们的根之所在。凤翅岗下赵店村里高家院内的子孙因求学、行医、为官,走向了河南、山东、陕西、香港、台湾、巴西等地。一家子一二百口子,其根就在这里。人在,根在;根在,人在;人根相连。即使跨越万水千山,即使饱经忧患苦难,不变的是老根情,最美的是故园山。 看过了婆家人,回娘家——下三里。那天,在三里,天色已晚,怀着对娘的本然情感,高冀惠生非要上母亲的坟头去看看,跟母亲诉说诉说几十年的思念。风翅岗下,三里河边,夜间,一支提灯举火的队伍走向田间,走向对女儿朝思暮想的去世二十二年安葬在黄土地的母亲的坟头,高冀惠生跪倒在地,放声痛哭,哭尽离人泪,辞亲悲,哭尽为人女无法尽孝的哀悔与悲伤。凤翅岗沉默不语,三里河静静呜咽,故乡的蟋蟀在吱吱地叫个不停。 站在赵店村西的黄龙岗上,眺望风翅岗,天朗气清,秋风爽爽,高冀惠生当下决定“捐资建校,培养后代”。她深知要不是教育,她走不出三里,走不出赵店,走不出窄窄的世界;要不是教育,自己的仁心无法实现;自己的子女无法发展。 高冀惠生捐资修建的两所小学,曾任上海市市长的汪道涵亲写校名。王玉金提供 于是,就有了汪道涵先生亲笔书写的“立德小学”“惠生纪念小学”崭新教学楼的拔地而起,就有了孩子们更好学习环境的创设。 重视教育是高家发展的秘诀;感恩乡邻是立德惠生的初心。 凤翅岗下,万善河畔,似蚌如珠的村庄上回荡着小云雀对《春风》的歌唱:春风,春风,一派生机动;河边冰解,山顶雪融;草争绿,花逗红,渲染树荫浓。春风啊,春风啊,你有极大的功。 高家院中那棵槐树啊,满含眼泪,也在听。 (作于丁酉年正月初十邯郸龙旺伯乐佳园六一居) 内容转载自全国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北京白癜风手术费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