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5/12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好不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index.html

奶奶的自留地

王永川

记忆中,在我们村庄,但凡农家,家家户户都会有几块自留地。自留地不同庄稼地,不是用来耕耘和播种的,是农家自己用来种菜的。自留地离农家的房子不远,一般是在房屋周围,远也不过几十步路,最近的当然就是在院子旁边了。

奶奶的自留地里常年种着蔬菜,比如茄子、番茄、韭菜、蒜苗、青椒、花菜、包包菜、豇豆、四季豆……门类还很多的。

自家种着蔬菜,这一年四季也就不用到街上买菜了。但凡自留地里有蔬菜,顿顿也可以采回来炒着吃拌着吃,那三餐也就有了味道。奶奶是很爱护自留地的,她们那辈人大概也是吃惯了苦挨惯了饿吧,从解放前到解放后,再从大集体生产到包产到户,可以说是从旧到新地一路走过来的。分到土地后的奶奶对土地最钟情,因有了土地就有了粮食和生活的支柱,这是再大不过的事了。自古民以食为天,人只有吃饱喝足才能做别的事情,所以土地就是财富。

奶奶那一代人个个都会种土地,当然对于耕耘耙种、背拉扛运之事还是得要男劳力,所以爷爷对于耕耘和耙种是不在话下的。奶奶除了种庄稼地之外,更多的心思也就用在了自留地里。

自留地并不多也不大,一两分的样子,有时候甚至院子边随便一块无用的地方都可挖出来做自留地,只要那块地能够生产。

最是入夏好时节,阳光不冷也不热,奶奶的自留地就清幽幽一片了,什么青椒、茄子、豇豆、四季豆、番茄、包包菜……都在阳光下散发出热烈的光芒来。

奶奶总是到自留地除草浇水,有时候从清晨就开始了。那些经过除草后的自留地,看起来是干净和整洁多了,里面的蔬菜也显得更加郁郁葱葱。

茄子雪白的果实挂在枝头,番茄红润的脸蛋在微风中发笑,青椒也是个个籽粒饱满,豇豆一根根悬挂藤曼……自家种的蔬菜吃起来也放心和自在。茄子摘了一回又结出新的茄子,番茄不断有红果出现,豇豆四季豆也不断翻新。

摘不完啊,也吃不完,许多蔬菜都吃不完。茄子到了拔苗时也还有一些残存的果实,番茄也是。铲除四季豆豇豆的藤蔓,很多豆荚都被扔在地里烂掉,烂掉也好,做下一批蔬菜的底肥吧。

奶奶的除草有规律,她不在中午的大太阳下除,她说蔬菜也要休息,太热的中午蔬菜不能碰,碰了就不好。农家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午热时别进黄瓜地,因为那时如果碰了黄瓜秧,结出的果实就会变得苦涩难吃,这是什么道理我也没过问,只知道那确实是事实,反正觉得就算问了也没谁会说出个所以然的,更何况许多东西都如此,不需说出道理只凭经验就够了。

爷爷也是种土地的好手,他吃得苦耐得烦,每天都早出晚归。那些庄稼地里种着大片大片的麦子、油菜和红苕,还有稻子、玉米和花生,也有绿豆、黄豆和蚕豆。当然豆类作物是在庄稼林下的套种,一般绿豆黄豆都是可以套种在玉米林下。所以我记得那时我们小孩子常被大人们叫起来到玉米林下去摘绿豆。绿豆长在玉米林下,一派生机勃勃,蓊蓊郁郁的样子,那绿豆豆荚从青变黄再变黑,最后裂开荚壳,清幽幽的豆子从里面蹦出。爷爷那辈人都懂,绿豆刚发黑就要摘下,否则过个一天半天就要裂荚。需要人手赶活儿时,我们小孩子也都被叫上阵去帮忙。

我却不爱摘绿豆,因为钻进玉米林的感觉真不好受。清晨还行,到了阳光热烈时就不好受,玉米毛茸茸的叶子把人的胳膊、头脸和颈部都划出一道道红印,有些微微的痛痒。大人不断招呼说小孩子摘绿豆要穿长袖子高领衣服,可是我们哪知必须穿长袖子高领衣服啊,说来摘绿豆也是体力活,太阳一大人就累得气喘吁吁和汗流浃背。

不过丰收确是一种美好的景象,虽然要吃苦头,可是农家人就是不怕吃苦。爷爷的土地里丰收是很常见的事情。夏日的麦子,麦浪如潮;油菜的菜籽,堆积起来发出金光;红苕又大又甜被拿来煮着吃烤着吃。秋天的稻子让人看得笑眯眯心里甜,玉米棒子被收获起来挂上屋梁也是庄稼人的一串金色财富,白里透红的花生像一个个胖仔,让人忍不住想立即进口……

庄稼是大丰收,每年餐桌上的大米、白面以及做成干饭、馒头

都是实实在在的,家家户户也都有石磨和石臼。石磨又有大石磨和小石磨,大石磨一般在人家院子边,小石磨一般在院子里。大石磨是用来磨米粉和面粉的,小石磨是用来推豆浆磨豆腐的……总之,是一派热烈丰收的景象。

有饭得有菜,菜有盐有味,伴着米饭吃更清香,所以奶奶的自留地就离不了。奶奶精心呵护的自留地,把农家一日三餐的味道推到了极致。

油拌茄子、青椒肉片、莲白回锅、萝卜炖排骨、蒜苗炒鸡蛋……一日三餐就有了别样的味道,让人总是吃不够的。

奶奶把自留地视为宝。也许家财万贯也比不上她这一块两块自留地,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的东西才最可靠。奶奶常说,旧社会人吃不饱,现在生活好了,自己能种能吃,这土地就是宝啊!

奶奶把自留地从头到尾梳理了一遍,又在自留地边围起一排排栅栏,以防牛羊进地偷食。可是防了牛羊却又防不住天上的鸟雀,那些叽叽喳渣的鸟雀忒机灵。奶奶说,它们就是聪明瓜子淘气鬼,人在的时候不近地,人一走就全都飞到地里大吃大喝。是啊,奶奶说的没错,鸟雀也有经验,它们从不冒险在人前偷食粮食,偏偏等到人走远了,呼朋引伴,派一两只试探着先去,觉得没危险了,就呼唤一大群进去。

鸟雀啄食粮食也是够狠的,那么多肚子要填饱,不出十天半月,一片自留地就会遭受重大损失,所以奶奶又开始做稻草人。稻草人插在自留地边,手里还牵着风筝,一摇一晃,很像真人。那法子一开始还管用,那些鸟雀见了都徘徊在远处,像被吓坏了似的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可是后来不管用了,那法子大概已被识破,那些鸟雀又飞到自留地里大吃大啄起来,还不停叫着闹着像是讥诮。

人与鸟雀的斗争始终是没有终结,奶奶无可奈何地变着戏法。好在生态环境变了,大山深处食物多了,一些鸟雀分流而去,奶奶的自留地才免遭更大的损失。当然奶奶的自留地后来也要像爷爷的庄稼地一样喷洒农药,不然虫子啊病害啊会让蔬菜减产,尽管有副作用,但也是没办法的事,所以种庄稼人都知,有些病虫害过几年就要改换药物,因为原来的套路不行了,这是环境迫使的必然。

  奶奶的自留地是一个时间段的符号,现在时代发展,自留地没那么受欢迎了,因为蔬菜都可以被批量生产,什么大棚蔬菜、无土裁培……总之新鲜玩意儿很多,这大概也是人类为了适应生存而不断翻新出来的技术手段吧!总之,自留地就是一个时代的痕迹,也是一段农村文化的记忆,想起来也还是蛮温馨的。

作者简介:王皓云,男,70年代初生,笔名:人生妙笔,现供职于苍溪县城郊中学校,中教一级教师,四川省作协会员、广元市作协会员,四川省散文协会会员、广元市散文学会会员,《小小说月刊》特邀创作员,散文《女人的村庄》入选《散文百家十年精选》,出现代诗集一部《皓云的诗》,近三十多篇文学作品被多家文学刊物转载,曾获县市省全国各类文学奖三十余次。

来稿须知:1、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有违规行为。2、原创首发(其他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ezx.com/jgxzx/1064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