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请来了我市三堆唢呐、剑阁纸偶、苍溪唤马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到校,为同学们介绍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渊源,并与该校签署合作传习协议。 记者还了解到,川北幼专党委、行政多次召开会议,研讨介入地方经济文化遗产发展的方式,先期锁定在蜀道文化研究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这两个点上,建立了蜀道文化研究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 活动现场 传承人手把手传授民间艺术 “你看,这个泥巴的粘度直接影响纸偶制作的好坏,要沉下心来,慢慢琢磨。”昨日上午10时,在川北幼专小广场,上百名学生在剑阁纸偶传承人曹楚的指导下学习制作纸偶。“学生们使用的泥巴都是在剑阁挖取的,这些泥巴不带杂质,纯度好,粘性好,而泥巴又是制作纸偶的关键。”曹楚说。 不少学生感慨说,小时候常玩泥巴,但从不知道玩泥巴还有这么多讲究,还能变成艺术品。 在小广场另一边的广播厅里,三堆唢呐的传承人杨永培和麻柳刺绣传承人杨菊花也给学生们表演了自己的拿手绝活,吸引了上百学生驻足围观,不少学生还现场像模像样的拿起针线,学习刺绣,劲头很足。 杨菊花说,自己当了半辈子“绣女”,还是第一次走进大学课堂传授技艺,很有成就感。 高校规划 开设非遗课程纳入学分考核 “作为地方高校,我们有义务服务地方。”川北幼专副校长蒲远波告诉记者,该校多数学生都是教师专业,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在未来将其传播得更广泛;此外,高校还能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一些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研究,更进一步的创新,开发多元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形成产业链。目前该校已与三堆唢呐、剑阁纸偶、苍溪唤马剪纸这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签署了合作协议。 蒲远波告诉记者,下学期该校艺术系和学前系还将开设专门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选修课程,授课老师都是聘请我市各行业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代表,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学校将会把选修课程纳入学生学分考核的标准之一,以此来激励和鼓励学生学习。 “据我了解,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入高校课堂授课,学校还将选修课纳入学分考核是个先例。”蒲远波说到。 服务宗旨 对接地方发展充当“智囊团” 记者还了解到,川北幼专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同时,还由语言文学系牵头建立了蜀道文化研究所。 该校语言文学系主任何国辉告诉记者,高校要成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智囊”资源,一所大学应该为一个城市的发展起带动作用,语言文学系搞基础理论性研究的人相对较多,组建蜀道文化研究所的目的是研究以蜀道文化为代表的地方文化、地方经济,希望通过研究对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思路。 目前,蜀道文化研究所已开始对晚清广元地方诗人梁清芬进行研究,还有老师着手研究白龙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课题,何国辉本人也启动了“广元境内宋元战争遗址调查以及资源评估的课程”的研究,诸如这些都是围绕广元文化和旅游展开。 (广元晚报记者杨春文/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ezx.com/jgxzx/1028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