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的三万精锐偷渡阴平,直插蜀汉的政治中心成都。成都当时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多少能战之兵(大部分精锐都被姜维带去了剑阁),现有的这些虽然号称七万,(正史应该没有这么多)但战斗力非常堪忧。而刘禅的蜀汉想摆脱危机,只有消灭邓艾一途。 能和邓艾的三万精锐过过招的有两处兵马,一处是镇守剑阁的姜维精锐,一处是南中的孟获蛮兵。 那么刘禅为何不派人向南蛮的孟获救援呢?总结归纳一下大概有三点。 时间上来不及 按距离来算,两处兵马驰援成都能到达的时间都差不多。姜维接到邓艾杀入腹地的消息其实不晚,但是他没有赶上救援。 一方面钟会牵制了姜维,另外一方面,邓艾深知孤军深入的危险性,打的都是速战速决的仗。从突然出现在江油,到打败诸葛瞻兵临成都城下耗时非常短。 即使刘禅派出信使向南中求救,等南中援兵赶到时,成都已经守不住了。 孟获是否还健在 诸葛亮北伐是公元年,平定南中比北伐的时间还要早,而蜀汉灭亡是公元年,中间相差有三十五年之多,当时孟获正值壮年(十八岁的可能性极小),过了三十五年怎么也有六、七十了。孟获是否还活着?是否还在南蛮说了算?蜀汉对南蛮的威慑是否还在,都是一个问题。 假定孟获还在,影响力依旧,那么刘禅方面还要考虑另外一个严峻的问题。 顾虑重重 虽然诸葛亮以德服人,七擒七纵降服了孟获,但这是建立在强大的武力基础上的。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把孟获打怕了,他再继续打下去只有死路一条。正好诸葛亮本意也是和解,孟获只能投降。当然诸葛亮一系列的措施,对南中人来说还不错,没必要再反了(造反是真打不过)。 现在的情况不同了,成都方面处于劣势,难以自保,一旦蛮兵到来,运气好也打败了邓艾,但他们看到成都防御虚弱,还会不会走呢?这是一个大大的问题,这种事是有前车之鉴的。 类似的事情发生在西周,周幽王宠信爱妃褒姒,打算废掉太子宜臼,立褒姒的儿子为太子,太子宜臼怕被杀害,跑到了舅舅申侯那寻求庇护。申侯自然咽不下这口气,打算攻打周幽王为外甥出头。但他的兵力不足,没办法靠自己一家独立完成,又不能请其他诸侯帮忙(这是等同谋反的事情)于是就许下好处请北方的犬戎人来帮忙。 犬戎大军压境,攻破了镐京,杀死周幽王,抢走了褒姒,按照约定就该拿了好处走人,但是犬戎人看到镐京繁华,又没有威胁,就赖着不走了,他们不仅抢走了镐京的财宝,还拆掉了镐京的城墙。 申侯兵少,对这种强盗行为也无能为力。后来还是在众诸侯的帮助下才把犬戎人赶走。但是镐京被破坏的也没法占了,新继位的周平王宜臼,不得不迁都到洛阳。 孟获的南蛮兵虽然不一定像犬戎人一样,但终究还是有隐患的。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所以能不请他们尽量不请他们。 以成都的这些兵力(虽然战斗力不强)如果好好经营,拖住邓艾的军队等姜维驰援,还是有搞头的。可惜的是诸葛瞻空有一腔热血,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军事才能。他选择了硬碰硬,最终败给了三国后期的军事家邓艾。他这一败彻底的葬送和刘禅的希望。 当诸葛瞻兵败被杀后,有人劝说刘禅到南中避祸,被光禄大夫谯周劝住了,原因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南中信任问题。 光禄大夫谯周曰:“不可。南蛮久反之人,平昔无惠;今若投之,必遭大祸。” 蜀汉本来就是三方最弱的,常年以来一直都是攻略曹魏,外紧内松惯了,朝堂上没有面对强敌的经验。面对突然神兵天降的邓艾大军,都慌了手脚,以至于棋差一招,最终造成成都无兵可守,只得选择投降。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ezx.com/jgxzf/1207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