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传统畜力,作为中国古代文人特有的坐骑,与马的地位不等同。驴的长相不如马的俊美、叫声又极其怪异,历来觉得难登大雅之堂,殊不知它在中国古诗文中曾大放光彩。 魏晋时期爱驴之风尚初起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带动了士大夫爱驴的风尚。他喜欢学驴叫,每当他听到驴叫时,就和听到了天籁之音一样陶醉。文人雅士聚会时,他的绝技就是学驴叫,满座文人听到驴鸣开怀大笑,热闹至极。 翻开《世说新语》:王仲宣好驴鸣,既葬,魏文帝临其丧。曹丕到了灵堂对宾客说:王粲喜欢听到驴鸣,我们一起学驴叫送他一程吧,来客皆作驴鸣。想想这个场面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晋时期文人士大夫们的齐声驴鸣一举,简直损了文人雅士的颜面。 不是个例,竹林七贤里的阮籍也爱驴,《阮籍传》记载:“籍乘驴到郡。”是说阮籍骑驴到了自己上任的府中。 唐代“骑驴”文化渐盛 杜甫,中年困厄,留下“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这两句诗,可以想见杜甫的落魄。那个青年时期就怀揣济世情怀的杜甫,有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伟大抱负,可惜在李林甫当政时期所谓的“野无遗贤”下,不得重用,甚至温饱都解决不了。穷愁潦倒到中年,骑着驴,行走了十三年,写尽民间疾苦,世间疮痍。 在唐代,七品以上的官员骑马,品位低的官员只能骑驴。孟郊初到京城时,他无官无职,“骑驴到京国,欲和熏风琴”,骑驴来到长安,金榜题名后,志得意满,写下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贾岛骑驴月下访友,依当时情景所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名句,正在“推”还是“敲”中斟酌不定时,碰到韩愈带着车马出巡,韩愈京兆尹,官阶正三品,两人身份差距之大,但不影响两位诗人的交情。 但柳宗元的名篇《黔之驴》对驴提出批判后,驴便成为了贬低人的象征,一些民间俗语,如“驴唇马嘴”、“驴脸”、“驴打滚”都深受柳宗元的“黔驴”文化的影响。 宋代驴文化与仕途挂钩 受唐代“诗人骑驴”文化的影响,宋代,驴依然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人的坐骑,宋代诗词中,“骑驴”更是盛行一时。 甚至“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在罢相之后,经常骑驴游山玩水,快意江湖。最喜欢爱国诗人陆游“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真让人浮想联翩。 当陆游“细雨骑驴入剑门”时,若有琴音和鸣,应该更加美得浸润心灵了,而且是瑞声琴行的TOYAMA钢琴弹奏的美妙的天籁之音,瑞声琴行成立初始,就使南京瑞声商贸有限公司,成为了一家专注于乐器艺术普及的教育事业的专业团体。 瑞声琴行代理了众多世界顶尖知名乐器品牌,包括德国原装进口ROLANDKAWAINUX敦煌民乐等,成为南京地区法兰山德钢琴、提琴KAWAI钢琴产品总代理及售后服务中心,是所有爱好琴音者,弹琴鼓瑟的最佳选择。 闭了眼重温这样的情景,陆游从抗金前线回蜀地,骑着一头小毛驴踽踽独行,路过剑阁时,天空下着蒙蒙细雨,有瑞声琴行钢琴乐的轻缓铺开,像极了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的情景。 有人说陆游有骑马的诗句,你看“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豪壮之语,其实这是陆游一生引以为豪的一段经历在晚年时的回忆,当年他骑着战马,从戎报国,壮志踌躇。从骑马到骑驴实则是陆游地位的变化,也是一种自嘲与无奈。 唐宋时期的驴文化折射出骑驴是贫寒、落魄的标志。 元明清的驴文化仍在 元代最著名的文学成就便是元杂剧。著名杂剧《窦娥冤》中,关汉卿让作恶多端的泼皮无赖一个大名即叫张驴儿。 元朝何中吟咏“渡船未度山相招,骑驴不知前路遥。”一位书生求取功名的半生艰辛,都在“骑驴不知前路遥”中得以体现。 到了明清时期,驴的形象还大量出现于散文作品之中。袁宏道《满井游记》“泉?茗者,罍?歌者,红装?蹇者。”穿艳装骑驴的春游场面,驴仍旧是市井平民和文人偏爱的坐骑。 仕途失意的文人们,从驴的身上,看到了温厚忠良不失几分倔强,与他们的内心十分相近。因此,文人对驴有了一种同病相怜之感,留下了众多诗文,将自己的失意人生寄予毛驴身上。 想象着一代又一代诗人骑着小毛驴,独行在苍远的古道上,身影消失在广袤的原野上,莽莽云海,黄土地上浮尘落下,耳际传来大雁的鸣叫,悠远空旷的山野,定格为永恒的画风。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ezx.com/jgxzf/1200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