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认为面条与长寿有关,古人把面条称为汤饼,所以凡是小孩满月、老人祝寿都要吃长寿面条,这样的宴会就叫“汤饼宴”,以长的面条寄托健康长寿的祝福。在四川省剑阁县,人们喜食面条,除了钟情于它的美好寓意外,更重要的是这里山高坡陡,旱地较多,历来水稻产量较少,历史上面条就是这里民间最喜爱的、甚至是不能经常吃到的精美食品之一。故,在剑阁对面条的制作非常讲究。传统的“酸菜面”“豆花面”“豆浆面”“豆腐哨子面”……数不胜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大肉面”。据传,明朝正德六年(年),鄢本恕、蓝廷瑞等人在四川发动“鄢蓝之乱”,剑州遭受兵燹洗劫,城垣破败,民生涂炭,百废待兴。正德十年(年),广西武缘人剑州知州李璧。他在任上,兴学校、济孤贫、修城池、设市场、励农桑、改南河、编县志……特别是整治蜀道,广植柏树,期间动用了大量的劳役民工,他们夜以继日非常辛苦。李璧看在眼里,一心要在蜀道整治功成之日给以慰劳,但因战乱的原因,剑州已经非常贫困,通过更赋收到的粮食都是小麦、玉米、荞麦、高粱、小豆等杂粮,有点猪肉也不够做宴席。于是李璧命人将所有的杂粮都磨成面粉,再擀成杂面条,将猪肉全部煮熟,切成一两一块的肉片,覆盖在煮熟的面条上面以飨劳役民工。虽然东西略显菲薄,但是民工们却深感知州的良苦用心,吃得非常香甜。随着李璧对剑阁的治理,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好的恢复,这种“大肉面”也在蜀道广泛传开,人们把杂面改成了白面,逐渐演变成为了当地的一道名小吃。李璧去任后,剑州百姓感其恩德,为他立生祠以示“甘棠之爱”,每逢其生辰、忌日、以及春秋祭祀都要做大肉面以供。后来逐渐演化成用“大肉”或“大肉面”祭祀文昌、牛王等诸天神祇的独特民俗。清光绪十四年(年),剑州名士李申夫应四川督抚刘仲连之请,为成都题写望江楼崇丽阁长联,一时震惊蜀中文坛,受到交口赞誉。刘仲连当即赠银两以谢,并免除了剑州当年部分捐税。李申夫从成都载誉归来,取道剑州城回下寺场何马沟。途经汉阳铺(即现在的汉阳镇),在汉源寺旁的一间小饭店打尖休息。乡人闻之,即请为汉源寺题写匾额,并以“大肉面”相款待。李申夫尝罢大肉面,朵颐大块,文兴大发,在题写了“汉源寺”三个擘窠大字,另撰“仗三千嘉陵源从汉发,览七二峰剑阁险自天成”一联以谢。解放前,剑阁境内的“大肉面”非常普及,不仅是人们犒劳自己的美味佳肴,还与醪糟、油茶等一道构成了婚丧娶嫁、红白喜事等大型宴席之前垫底点饥的“三下锅”。“大肉面”的花样品种很多,有大卤肉、大烧肉、大烧白等各种形式,肉比过去更大,面条也变化多端。但是在年以后,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这种多姿多彩的大肉面在剑阁县境内逐渐消失,仅剩该县汉阳镇有一家小食店坚持做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最后也关张。从年开始,汉阳镇文化站、老龄委和相关社区的一批热心人士充分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在民风民俗方面,利用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春耕备耕之前的“花朝节”和六月十五小春收割安插结束、进入田管的“青苗会”期间举办“大肉面会”,同时进行物资交流、科普宣传和当地花灯、牛灯及民俗民间文艺的表演。既含乞保岁稔年丰的愿望,更显万民同欢之愉悦。年“汉阳大肉面会”成功申报为剑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迄今已经顺利地举办了13届“大肉面会”,为配合服务全域旅游、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对外宣传地方的各种产业优势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大肉面”正在以自己的方式讲述着昨天的故事,愿“大肉面”与时俱进,把剑阁的故事越讲越好!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ezx.com/jgxzf/1045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