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阁人点上面,免费订阅 最近,咱剑阁被新华社点名“曝光”啦, 说的是什么? 原来是为剑阁的“包包干部”点赞! 这是对“包包干部”的肯定,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激励他们,将继续奔走在秦巴山区的土地上,书写新时代村组干部的新作为! 报道全文如下, 大家来一睹为快吧…… 隆冬时节,剑阁县白龙镇槐树村的“第一书记”张轩一大早来到村民尤慧芳家中。还未落座,尤大姐就开始抱怨起自己没有被评定为贫困户的事。 “我家经济非常困难”“贫困户标准是啥”“背后肯定有黑幕”…… 面对尤大姐连珠炮一样的质疑和指责,张轩没有着急,从随身携带的一个写有“为民、务实、清廉——剑阁白龙”的黑色挎包中取出《脱贫攻坚微读本》,耐心解释起来。 "县上确定的贫困标准是年人均纯收入元以下,识别程序要经过自我申请、组上评议、村民代表大会审议和乡镇审核。" “您的一儿一女都成家了,常年在外打工,每个月各自有三四千的收入,家里的田地流转给大户也有收益,这些情况乡里乡亲都清楚,所以您的申请没有通过村组的评议和审议……” 张轩一边说,一边把手中的条款指给尤大姐看。一番交流之后,尤大姐嘴里虽然仍小声嘟囔,但情绪渐渐平复下来。 张轩坦言,脱贫攻坚任务重、政策多,精准识别工作标准时有调整,而村组干部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进村入户常常被问得哑口无言。 “背起‘包包’后,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少了。” 剑阁县地处秦巴山连片贫困区,是四川省88个贫困县之一,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年,剑阁县为个村名村组干部统一配备工作包,装上《党章》《脱贫攻坚微读本》《涉农惠农政策指南》和民情笔记等10余个文件和学习材料,遇上不清楚的问题可以随时查阅,对照解决,真正做到“有理有据”。 这些行走在脱贫一线的基层党员干部,也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包包干部”。 “作为政策最直接的执行者,村组干部是‘不走的干部’,是群众最信任的贴心人,脱贫攻坚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村组干部的作风、能力和素质。”剑阁县纪委书记母雪龙告诉记者,除了解决实际工作需要外,干部背上特殊标识的工作包,主动亮明身份,接受群众监督,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层延伸,给“微权力”装上“电子眼”,最大限度遏制基层“微腐败”的发生;此外,在给群众解释法律法规、政策条例的同时,干部也在不断学习,提升自身能力。 年出生的李庆之今年考上大学生村官,初来乍到时对农村基层繁杂的工作让专业不对口的她两眼一抹黑。 “最初我对这个黑色的挎包内心是拒绝的。”爱美的李庆之用时髦的语言向记者“吐槽”,刚开始走村串户时,面对老乡们的诉求,她根本无从下手,只能拿出包里的小本本“照本宣科”,边读边学。时间一长,李庆之渐渐摸出了门道,慢慢知道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我们大学生村官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贾子勇是李庆之的对口联系户,父母患病、孩子求学的费用让一家人生活艰难。李庆之对照着《涉农惠农政策指南》的条款,开始了数月的奔忙。落实贷款政策、确定产业项目、联系平地整土……如今,贾子勇家地里种上了雪梨和丑柑,房前屋后养殖生猪、土鸡,年收入近元,摘掉了“贫苦户”的帽子。 “对口联系户脱了贫,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得到了体现,现在我真心感觉这个‘包包’很好看。”李庆之说。 剑阁县委书记向永东表示,乡村“包包干部”背起的不仅是有形的包,更是将为民服务、踏实奉献、公平正义的信念时刻背在背上、记在心间,成为“包打听”“包解决”的干部。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剑阁发布、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精彩继续: 1.剑阁这些村被评为省“四好村”,来看是你们村吗? 2.剑阁初雪,家乡已美成诗中景…… 3.剑阁鹤龄镇这个村分钱啦,各家都领了多少? 4.最近剑阁人的朋友圈都被悲痛占领了... 顺风车出行更方便,点击“阅读原文”立即找车...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ezx.com/jgxxw/871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