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9/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中暑的种类不同症状也有所差异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jiankangzixun/zhongyizixun/37655.html

-------正文-------

根据《广元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关于在农村开展第四届“孝敬父母、关爱子女”模范人物评选活动通知》(广文明委〔〕9号)的要求,经各县区推荐、评审委审议,拟确定袁汉春等10名同志为孝敬父母模范人物候选人,徐建琼等10名同志为关爱子女模范人物候选人。现将候选人模范事迹予以公示,公众如有意见和建议,请于年11月12日前向市评审委反映。

  联系;电子邮箱:

qq.   袁汉春家是一个四代同堂的家庭,上有98岁行动不便的祖母、精神分裂症的母亲、中有智残的丈夫,下有2个女儿,其中1个女儿正在读大学,家庭收入来源主要靠种地和农闲时做些零时工。她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年迈的祖母,在生活上细心照顾。母亲75岁患精神分裂症多年,常常犯病,把家里翻个底朝天,有时还伤到自己和邻居,这样的境况令所有的人都苦不堪言,但她总是默默收拾残局,没有一点怨言,还要反过来安慰母亲,心疼母亲。丈夫因在外务工出了安全事故,为三级智力残疾,她到处借钱,为丈夫治疗。她日夜忙着,农忙一过,马上就进城打零工,多苦多难的活都抢着干,目的是为女儿挣学费,为老人挣营养费。她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这个苦难的家庭。

2

刘贤菊,朝天区汪家乡易兴村6组

  现年47岁的刘贤菊,家中上有四个老人下有两个儿女,生活压力倍增,尤其是在年遭遇了重大打击。公公突发事故瘫痪在床,丈夫在外奔波,嗷嗷待哺的子女无暇顾及,面对双重压力,刘贤菊含泪忍痛将儿女送到了娘家,独自担负起了照顾公公的重任。她不怕苦累,细心为老人擦拭身体,按摩全身。当老人因为自身身体不便造成心理烦躁时,她总是耐心开导疏解,为老人讲笑话摆家常,聊村里的事情,与老人逗趣,让老人轻松坚强与病魔抗争,街里乡亲都纷纷被其孝心感动,经常带着家里的白糖和鸡蛋接济他们。后来病魔虽无情地夺去了她公公的生命,但公公临终前却紧紧拉着儿媳的手说:“贤菊,都说我命好啊,你这样的儿媳妇打起灯笼都难找啊。”年,娘家父亲做白内障手术时,恰逢子女高考,刘贤医院悉心照顾父亲;年,母亲高血压病情加重时,刘贤菊放弃繁忙的农活为母亲做饭洗衣,只为让母亲过得舒坦些……刘贤菊从不将孝顺挂在嘴边,而是付诸实际,她的孝顺赢得了全村的口碑,并连续两年得到了“最美易兴人之好儿媳”的荣誉称号,成为了全村的“孝心模范”。

3

蒲美廷,朝天区东溪河镇新滩村一组

  蒲美廷自幼家庭贫困,年其兄结婚后,还是大姑娘的她便用柔弱的肩膀毅然扛起家庭的重担,独自面对视力一级残疾的父亲、先天聋哑(言语一级残疾)的母亲和长期患有冠心病的爷爷,毫无怨言。

  年,蒲美廷成家后,便和丈夫一起分担、奋斗,盖了新房,一家老小在蒲美廷的精心照料下幸福的生活着,她的善良、勤劳、孝顺远近闻名,十里八乡传为佳话。长期患病的爷爷常说:“要是没有我的乖孙女儿,家里的三个‘累赘’早就见阎王了……就是太苦了她了。”

  年初,随着二儿子出生,蒲美廷母亲突然病倒,查出心脏病,父亲也在半年之后突然去世。接踵而至的家庭变故,压得这个本来就贫困的家庭更加喘不过气来!面对困难,蒲美廷毫不畏惧,在她无微不至的护理下母亲病情逐渐好转,蒲美廷就近打零工时把母亲和次子带在身边,一边挣钱补贴家用,一边照顾老小,即便年他们夫妻二人远赴河北务工也从未改变。她常说:“妈妈因为残疾本来就苦闷,再加之病痛缠身,随时身边离不开人照顾,二来带她经常出来接触接触人,透透风,心情也要好的多。”

  年初,命运似乎又来捉弄她,蒲美廷丈夫刚下手术台仅一天,母亲又因突发脑梗住院。于是,她带着小孩,在医院同时照顾两个病人,每天为丈夫按摩,替母亲开导,楼上跑上跑下取药……不到半个月时间,她便瘦了将近10斤,生活的磨难没有把她压垮,反而使她愈加坚毅、从容。一个八零后的农村妇女用她艰辛的付出再一次诠释着“善良、勤劳、孝顺”的含义,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践行者。

4

舒进华,剑阁县毛坝乡光华村三组

  一座古朴的四合院里,这里山清水秀,山清水秀养育了舒进华勤劳、淳朴和善良,在婆婆舒丽珍瘫痪在床的八年里,她以亲生女儿般的温暖谱写了平凡女人的挚爱情怀。

  上世纪九十年代,舒进华嫁给了剑阁县毛坝乡光华村三组一个叫王兆春的小伙子,婚后,他们在这个小山村过着平淡而又充实的生活,王兆春跑货车,虽然辛苦却很快乐,舒进华便在家里种地养畜,陪伴老人一起劳动。不久他们有了两个孩子,两个孩子的到来,给家庭增添了无限的欢乐。

  几年以后,舒进华的公公因病去世。年,她的婆婆因为帕金森病经过两次手术后,生活不能自理,瘫卧在床。让一家人陷入了困境,婆婆的病给他们的生活上了一道枷锁。

  面对生病的婆婆,舒进华想的最多的是让婆婆能够过得轻松些。每天早上起床,舒进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舒丽珍烧水洗身,换尿不湿,然后给她煮最爱吃的汤圆。舒进华每次赶场,汤圆成了她的必买品。舒丽珍习惯晚上吃干饭,为了婆婆,舒进华不厌其烦。

  后来,舒丽珍的病情逐渐加重,舒进华对她的照顾也就显得更加繁重了,白天要给她挪身捶背,冬天的晚上还得留神她掉不掉被子,夏天的晚上还得给她撵蚊子。每两天,还要给舒丽珍掏一次大便,把她照顾得干干净净。

  年,舒进华因为孩子的事情,离开了一趟家,还没进城,就接到住在一旁的舒丽珍的妹妹打来的电话,说舒丽珍摔倒了。舒进华匆匆办完事后,赶回家里,亲戚已经为他们做好了晚饭。舒丽珍在见到舒进华的时候流泪了,说:“幺女儿,要是离开了你,我该怎么办呀?”舒进华拭去婆婆的泪水说:“妈,我不是在你面前吗?”

  那以后,舒进华就没有再进城,即便是在田地干农活,她也会随时回去看看舒丽珍,给她翻身捶背,让她躺得舒服些。为了让舒丽珍不枯燥,那次摔倒后,舒进华还给她买了一个收音机,放在身边听。

  九年来,舒进华如一日的挚爱照顾着舒丽珍,让舒丽珍活得很有尊严,也过得非常舒心。舒进华说,她五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了,留下母亲和她,母亲一手把她拉扯大,个中艰辛,她深有体味,个中母爱,她如浴春风。几年前,母亲也去世了,舒丽珍成为她母爱的依托。她也把这份爱在平凡的生活里执着地写进了家,写进了岁月。

5

赵泽全,经济技术开发区八一村八组

  该同志遵纪守法,互敬互爱,尊老爱幼、积极进取,热爱生活,乐于助人,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年5月其母亲赵秀清突患脑血栓,治疗出院后,年又因脑溢血二次病倒,只能长期以药物控制病情。年,赵泽全母亲突发脑干出血,在医院重症监护室治疗一周后,医院让其为母亲准备身后事,但是赵泽全不甘心,他告诉自己一定要让母亲活下来,将母亲接回家后,夫妻俩悉心照料,几天后,母亲清醒了,却因病情严重导致瘫痪在床,完全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并且舌根萎缩,无法进食,只能靠喝奶维持生命,从此赵泽全便承担起了照顾瘫痪母亲的重任。他和妻子一起帮老太太穿衣起床、洗脸,帮老太太按摩,用轮椅推老太太出门呼吸新鲜空气,洗衣做饭,端屎端尿,侍奉老太太的生活,就这样一直坚持了整整5年。在赵泽全夫妻的精心照顾下,老太太的房间和身上没有一丁点的异味,也没有发生过因不能动弹引发的其它任何病状,年4月,赵泽全母亲不幸离世,赵泽全一手操办了母亲的身后事,他哭着说:“希望母亲一路走好,但愿天堂没有病痛。”

  赵泽全夫妇俩的孝心,邻居们看在眼里,也对他们赞赏有加,邻居说:“这样的好儿子、好媳妇真是难找,他们的孝心感动我们。”关爱老人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社会现实的迫切需要,借寻找“孝敬父母、关爱子女”活动,赞扬赵泽全夫妻敬老助老的事迹,传颂一段关爱老人的佳话。

6

何国跃,青川县前进乡古城村大河组

  何国跃的母亲今年80岁,年一次不慎摔倒造成全身瘫痪,完全丧失自理能力,只能卧床度过余生。面对年老又重病的母亲,何国跃顿时觉得昏天暗地,时常伤心,心疼亲人受病痛折磨,恨不得自己用生命换来母亲安康。现实的残酷让这个年满61岁的小老头瞬间鬓白了许多,他挺起坚毅的身躯,擦干眼泪,用孝心回应了现实。虽然没有壮年男子的敏捷,但也尽心尽力照顾母亲,一日三餐能变着花样的给母亲做,一勺一勺喂给母亲,像极了母亲喂养小时候的自己,饱含柔情和关心;为了防止长久卧床长褥疮,每两小时给母亲翻一次身;每天晚上何国跃坚持给母亲按摩、泡脚,希望能让母亲恢复肢体感觉。为了能够更好地照顾好母亲,何国跃每天晚上睡在母亲床边的沙发椅上,夏天为母亲驱蚊扇风,冬天为母亲添衣加被,五年如一日,从未间断,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何国跃说:“百善孝为先,没有父母的含辛茹苦,就没有今天的我们,赡养父母是做人最起码的标准!”他用自己的行动演绎着人间绵绵悠长的亲情。“明孝道,知荣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何国跃照顾瘫痪在床的老母亲的感人事迹被传为美谈,他用赤诚孝心对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美德做出了最好的诠释,年获得“孝老爱亲”荣誉。

乔建玲,旺苍县白水镇大兴社区一组居民

  丈夫在外务工,母亲瘫痪7年,生活不能自理,照顾母亲的担子就落在了她一人身上。她7年如一日扶着母亲散步,给母亲擦洗脚、喂饭,外出时总是将母亲带在身边,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有人说,孝顺老人最大的挑战不过是给老人个好脸色,若在照顾老人时流露出半点不耐烦,就会让老人不安心,这样的情况在乔建玲家是看不到的,尽管有时候乔建玲也会遇到难心事,但她从不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来,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有时候性情暴躁,而她总是面带笑容,想尽一切办法把老人哄开心;乔建玲常说:“谁都有父母,谁都有岁数大的那一天,我自己也有儿女,我也有需要别人照顾的时候,我现在得做出榜样来,好好孝敬老人,等我老了儿女才会孝敬我。”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正是这朴实简单的话语却蕴含着大道理。乔建玲用她的善良和孝心为母亲的晚年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也为大兴社区街坊领里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8

韩春燕,昭化区拣银岩街道幸福苑小区

  年婆婆陈顺华因病去世,年8月公公廖辉礼不幸摔倒中风不起,吃喝拉撒全在床上,大姑子廖仕娥要带孙子,小姑子廖小凤在环卫局上班,只有周末才有时间回来探视,老公廖勇得外出打工供一家人生活开支,照顾公公廖辉礼的重任就落在韩春燕一人头上,由于公公进食困难,韩春燕一日三餐单独为公公做营养餐,做好后一勺一勺给公公喂食,公公大便拉不出,韩春燕不嫌脏不嫌累用手一点一点给他抠出来,小便失禁拉湿了裤子、床单,韩春燕第一时间给他换洗,三年来每天坚持给公公擦洗身子,定期理发,其实,韩春燕的父母也已八十多岁,家里只有韩春燕一个女儿,可她却没有时间回家好好陪父母吃一顿饭,虽然父母理解女儿的不易,没有怪她,可韩春燕在心里还是觉得愧对父母,公公廖辉礼也经常内疚地对韩春燕说“我对不起你们,是我拖累了你,你辛苦了”,韩春燕总是安慰公公别多想,她说“孝顺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作为晚辈照顾您是应该的,我们每个人都会老,都有需要人照顾的一天,我们得给我们的后辈做出榜样”。

9

景海英,昭化区元坝镇五一村

  年,她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跟随丈夫从绵阳远嫁到昭化区的一个小山村,多年来一直把孝顺父母作为生活的重心。

  年,婆婆被查出患有慢性肾衰竭,并且已慢慢发展到尿毒症,医院进行透析,费用报销后,每月治疗费用依然高达五千元左右。由于公公、婆婆家住农村,一年四季都会侍弄一个菜园子,勤俭了一辈子的老人每每都会将吃不完的菜送至菜市场进行贩卖,在家带孩子的景海英看到丈夫每天早出晚归、公公婆婆年老力衰,景海英便勇敢地变身为“菜贩子“,需要卖菜的日子,每天早上4点过就起来摘菜,打包好,早早的去骑着轻便摩托车独自一个人到青梅路市场占个好位置,遇到菜贩给个合适的价钱,把新鲜的蔬菜一起收购了,然后她又返回家中给婆婆做早餐,就这样寒来暑往,没有丝毫怨言。面对周围朋友、邻里乡亲的不解,她微笑视之、默默承受。

  景海英的公公患有高血压、血管硬化等慢性病,需要长期吃药;丈夫是一名临时工,收入低微。面对种种困难,景海英作为一个女人,从不叫苦叫累,家里的家务事她从来都是抢着干,甚至还给公公婆婆洗贴身衣物,看到有这么任劳任怨的儿媳妇,刚结婚的时候看起像个小女子,如今憔悴得比实际年龄大了好多岁,公公婆婆经常心有愧疚、默默掉泪,每每看到这种情况,景海英总是笑着对他们说:“爸爸妈妈,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我自己的爸爸妈妈不能随时见到,你们在我眼里,也是亲生父母。”

  炎炎夏日、瑟瑟冬天、春去秋来,七年的日子里,景海英骑着丈夫的电瓶车,每天都会等待在广元到元坝的公交车站,把在广元做透析的婆婆送到家中;公公生病住院,景海英带着五岁的孩子,一直照看在公公的病床前,端药送饭、嘘寒问暖。因为她相信“百善孝为先”、“媳妇是请不来的客”,一家人的幸福需要自己的付出,让父母安享晚年是自己的职责所在。

10

李家乐,利州区宝轮镇安全村六组

  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原本他跟其他孩子一样应在父母的疼爱呵护下快乐成长,可父亲李剑元在年发生了意外事故,造成腰部以下全部瘫痪,生活不能自理,6岁的家乐就开始学着照顾爸爸,给爸爸端茶递水、盛饭喂饭……年,家乐的母亲又患癌离世,那一刻仿佛整个天都塌了下来,让年仅9岁的家乐无法喘息,他望着躺在床上不能动弹的父亲,一脸忧伤,一脸无助……奶奶离世后,家乐变得越发懂事起来,照顾父亲的重任也全部压在他稚嫩的肩上。十多年来,李家乐起早贪黑,一边勤奋学习,一边照顾父亲的生活起居,给父亲做饭喂饭,洗衣换被,擦拭身体,接屎倒尿……李家乐心里虽然偶尔充满恐惧和无助,但他深信,他一定会孝敬父亲,照顾好父亲,他要用稚嫩的肩膀撑起这个支离破碎的家。

关爱子女类名单(10名)及事迹

1

徐建琼,苍溪县石灶乡五童村三组

  徐建琼右手先天性残疾,丈夫二级智障,第一个孩子先天性智力障碍,面对三个残疾人的家庭,她身残志坚,不离不弃,守护相助,勇敢面对,担起了家里的“顶梁柱”。修房子、建猪圈养猪,开垦荒山种猕猴桃和瓜果蔬菜。年6月她家被纳入建卡贫困户,但她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积极发展产业,改建猕猴桃园3亩,年收入达4.5万元,年一举脱贫。因为磨练锻造了坚韧,因为有爱成就了这个家,她以自己的坚韧与守望、三十年的坚持,抒写了人间致爱,诠释了“苍溪好人”的力量。

2

马小慧,朝天镇双河村五组

  马小慧是朝天镇双河村的一名文书,在工作上她认真负责,任劳任怨,得到了全镇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在生活中,她更是一名“不平凡”的母亲,三年前,她七个月的孩子被医生确诊为脑瘫,马小慧心如刀割,整天以泪洗面,感到生活没有了奔头。但马小慧没有被命运击倒,她很快振作起来,忍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悲痛抱着女儿跑遍了成都、医院求医。年,马小慧的孩子又被诊断为癫痫,为了给女儿治病,她省吃俭用,自己舍不得花钱,把钱全用在给女儿治病上,3年来光医疗费用就花了将近二十万元。脑瘫儿童吃喝拉撒都需要人伺候,照顾脑瘫儿童,困难之大超出常人想象。这几年,马小慧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孩子不会走、不会说话,她就每天抱着孩子煮饭、上厕所,医院做康复治疗。为了让孩子情况能够得到更好的改善,她始终在坚持,从不抱怨。马小慧说,不管再辛苦,她都会尽全力去陪伴孩子长大,她相信她的孩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3

杨照会,朝天区马家坝乡得胜村一组

  本应是幸福的一家四口,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儿子在年6月份不幸患慢性肾功能不全,前期治疗就需要花费近10万元的医疗费用,面对年纪轻轻却患病的儿子,杨照会没有放弃,虽然家庭不富裕,仍医院接受治疗。年丈夫被查出双腿股骨头坏死,无疑使这个家雪上加霜,家中的顶梁柱倒下,切断了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年幼的女儿才读小学,巨大的担子落在杨照会的肩上,一道道难题摆在了她面前,可是她没有被困难吓到,丈夫在家养病,她选择带上儿子到广元一边治病一边打工补贴家用。面对儿子突然生病,眼看着儿子无法继续学习,杨照会不想让儿子放弃学业,选择休学,生病也不能耽误学习,让儿子在治疗的空余时间多读书,不断丰富完善自己,力争治愈后不会落后别人。

4

党素华,剑阁县普安镇鼓楼社区一组

  一贯工作积极负责,对人诚信友善,关爱老人、儿童,受到群众称赞和各级党政机关的表彰和奖励。

  党素华系单亲家庭,带有一子程剑康,现年39岁,由于其子自幼患病引起脑瘤后遗症,造成四肢瘫痪,双目失明,腹腔有一肿瘤,现已多年卧病在床,生活起居完全丧失自理能力。党素华同志曾多处求医,尽最大的努力,哪怕经济上有多大的压力,都想尽力给儿子医病,但由于其儿子身体极度虚弱,手术摘除肿瘤,风险极高,回天无力,现只能保守治疗,长期服药结合住院对症处理,每年都多次住院治疗,反反复复,又交通不便,多么困难啊!现由于肿瘤扩大,疼痛难忍,儿痛娘也心痛,里里外外就党素华一人操持,儿子吃饭吃药要喂,大小便要接,痰堵了要拍,洗衣做饭等一切家务都得做,昼夜都睡不好觉,儿子痛恼火了,不管医院背,住院时一个人跑上跑下,非常的艰辛,党素华本人身体也患有心脏病、高血压,腿部又受过伤,行走不便,有时累的吃不上饭,头晕脑胀、脑晕,为了护理儿子,坚持坐一坐吃点药,就挺过去了。在她认为关爱子女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只要全社会都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我们就会实现美好的中国梦。不管今后有多大的困难,不管艰辛的路有多长,她将无怨无悔,用她的一生去呵护她的儿子。

  党素华同志的先进事迹,感动着每一个人,她表示,将继续干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5

徐翠华,袁家坝街道办事处协合村二组

  她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媳妇,年从仕农村嫁到协合村与杨武平结为夫妻,养育一女,婚后不久,公公突发脑溢血去逝,年丈夫因车祸重度致残,全家的重担落在她一人肩上。几十年如一日照顾年迈有病的公婆及丈夫,无微不至,无怨无悔,从没有与公婆高声说过话,红过脸,为了让公婆、丈夫生活过得舒适快乐,总是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衣物洗放得整整齐齐。公婆生病期间,她更是不怕脏,不怕苦,不怕累,悉心照料,端药送水,耐心侍奉老人的吃喝拉撒,不让老人受一点委屈,受一点伤害,老人深感内疚,逢人便讲,遇人便夸她有一个孝顺的好儿媳。她的大义至孝感人之深,她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邻里非常团结,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得到了本组本村群众的广泛好评。

6

董能凯,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村王阳坪组

  东河口村村医,家住东河口村“5·12”汶川大地震核心爆发区。母亲与女儿地震中遇难,只剩下肢体残疾的父亲和怀胎6个月的妻子。灾难的降临,让他差点失去活着的希望,面对绝望的老父亲和怀孕的妻子,他只能振作,重建毁坏的房屋,参与乡村的恢复振兴,大灾过后有大疫,作为一名专职人员,他还肩负起了全村的卫生安全,没日没夜,消毒检查,不放过每一户人家的情况变化,避免了灾后的二次伤害。在他兢兢业业的忙碌中,二女儿也诞生了。妻子最终仍然无法接受这一场灾难,生下女儿后离开了。从此,董能凯又当爹又当妈照顾着女儿的成长。喂奶粉,加辅食,一日三餐,洗衣做饭,一点点养育长大,每天接送上学,教她写字、读书、行为道德等。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村卫生站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是全村村民家庭的签约医生。每天走村入户,宣传政策,查看病情,登记入册,繁琐的工作缠的他脱不开身去陪伴女儿,于是,只要可以他就带着小女儿一起走村入户,搞工作。有时候会上山入户、也会一去大半天错过饭点、也会冒着烈日大雨出门,可是因为有父亲的陪伴,小女孩是那么快乐。一个父亲骑着摩托车载着小姑娘,带着医药箱入户走访,已然成为了东河口村的一道风景线。父亲的言传身教,让小女孩养成了良好的自理能力,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姑娘的志向是当医生。董能凯先后获得红光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荣誉称号。

赵雪蓉,青川县石坝乡五一村村民

  年地震,赵雪蓉的大哥夫妻双双遇难,留下了当时仅有两岁的女儿,赵雪蓉义不容辞收养了小女儿,她自己还有一个儿子。虽然身在农村,但是赵雪蓉却有“把孩子培养好,不给社会增添负担”这样的教育观念,从小就要求两个孩子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不骄纵、溺爱孩子,既教育孩子学知识,又教他们学习怎样做人。通过她的言传身教,她自己的儿子,现在武汉读大学;收养的女儿,现在乔庄初中读书,成绩都非常优秀。

  她还有一个智力残疾、生活无法自理的二哥赵成海。她每天悉心呵护,用实际行动诠释兄妹相濡以沫一生不弃的传统美德。十余年时间,利用爱和执着的坚守,照顾残疾二哥的事迹,利用亲身行动演绎的兄妹情让人为之感动。她孝敬老人,以身作则,关爱子女,既管又教,培养子女良好的道德,还十分关心、帮助邻居,礼貌待邻,不搬弄是非。如今党和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她有信心把她的家庭经营的越来越美好。年获青川县“孝老爱亲”荣誉称号。

8

王桂香,旺苍县三江镇下石村四社

  家庭人口4人,居住于旺苍县三江镇下石村四社。家庭收入以务工和务农为主。在年其子何凯检查出患有肝豆壮核变性,每年都需要到安徽省中医药大学神医院治疗半年,缓解病症,而医药费就高达近6万多元,王桂香十几年如一日,掏空全部家当,在父母、老公生病的多重压力下,当所有人都劝她放弃的时候,她坚决反对,一个人扛起了全部的家庭重担。当地干部群众也由衷敬佩其无私的母爱。在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然而王桂香不等不靠不要,不仅教育子女要自力更生,还充满感恩之情的投身于脱贫攻坚战斗中,投身于服务群众中。

9

唐玉兵,昭化区文村乡银峰村五组村民

  年之前,他的家庭虽然不算富裕,但是还算是幸福,他凭着自己的勤劳靠做点小生意维持家庭的生计。年5月,小女儿唐青被查出患有白血病,眼前正面临高考,平时表现优异的女儿就这样和自己梦想的大学擦肩而过,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这个七尺男儿瞬间崩塌。

  为了给女儿治病,唐玉兵卖掉了家里的电视、冰箱、猪、牛,但凡能够变卖成前的东西,他一件不留,那一年,他带着女儿先后去了重庆、石家庄、成都、广元;那一年,他四处筹款借钱,受尽冷落;那一年,他借款40多万,却足足瘦了十多斤。女儿唐青觉得自己生存无望,也不愿意给家里增添负担,常常会有轻生的念头,为了缓和女儿的情绪,唐玉兵常常带女儿出去游玩。但为了尽快还债,唐玉兵自被评为贫困户后就开始发展养牛产业,每天早上4点过就起床到地里砍草喂牛到9点过,然后再在家附近做零工,下午5点过又开始放牛、喂牛,就这样重复而单调的为了还债奔波。

  唐玉兵的父亲今年已经81岁,中风瘫痪在床已经有21年,母亲患有高血压,妻子身体也不好,家里沉重的负担都落在了他的身上,但是他从来没有怨言,从女儿生病到现在近6年的时间里他到处求医问药,医院,想尽了一切办法给女儿治病,做完骨髓移植手术后,除了常规的化疗,医院复查。因其手术治疗效果并不太好,后期还需要长期治疗,并且女儿生活不能自理,种种一切并没有压垮唐玉兵,他没有抱怨,没有气馁,更多的是义无反顾的坚持。唐玉兵用伟大的父爱,为女儿撑起了生命的风帆。

10

刘凤兰,利州区河西街道龙泉社区四组居民

  年的一天,刘凤兰的养子任露在上学路上被一辆几十吨的载重汽车撞倒,重重的车轮再次从他下肢无情碾过,血肉模糊,全身骨头、神经严重受损,排泄系统全部损坏。

  面对高额的手术费和看到基本无生还希望的孩子,亲朋好友都纷纷跑来旁敲侧击的告诉刘凤兰:“孩子没多少希望了,花钱也是白花。”就连医护人员都说,抢救的意义不大,就算出现奇迹抢救过来,以后还要做一系列的手术,在花费巨资过后,仍然下肢瘫痪,同时还要长期感染并发症。刘凤兰流着泪对儿子说“就算全世界都放弃你,你还有妈妈在。”

  十多年来,刘凤兰照顾儿子关爱有加,端水、喂饭、吃药、洗澡……细致的照料和康复治疗让人间奇迹发生,这个曾经被断言活不了几年的孩子在历经了近十次手术后仍健康地活着。就是这样一位母亲用神圣、纯洁和伟大的付出,诠释着人性的光辉和母爱的真谛,谱写了一曲人间大爱乐章。

消息来源:广元日报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ezx.com/jgxxw/544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