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晚起,你的朋友圈一定被它刷屏了。 在朋友圈中看到好友分享,他的姓名、星座和各种测试结果,然后告诉你扫码也能生成自己的模板,可事实是这样吗? 一切都是套路 记者扫描图片中的 不过,记者测试发现,试了不同名字,生日不变,然后结果是一样的。所以,一切都是套路吗?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告诉记者,这些都只是星座性格按一定规则组合的小数据库,并非真实的你。“也有很多人向我反映,换名字不换生日,结果一样。” 缺乏用户提示 曹磊表示,目前很多互联网公司为吸粉,采取互动游戏、个性分析、H5页面等方式,掘取用户个人信息,但没有对用户提示个人信息已被收集以及日后数据使用规则。 曹磊告诉记者:“这明显是获取用户个人信息的软件。获取信息的公司可以做大数据分析、精准营销,甚至诈骗。” 你没意识到危害?! 上海市信息安全行业协会专委会副主任张威告诉记者,现在对于社交网络的个人信息获取确实比较泛滥,很多人因此上当受骗,这种行为的危害性广大网民还没有意识到。 张威表示,像“柏XXapp”这类形式,看似通过有意思的互动活动,采集用户的真实信息,这些真实信息会和手机的IP、串号进行绑定。这样就可以把网络上虚拟的账户和现实的个人身份进行绑定,再有针对性地进行策划。 16日上午, 北京知名律师张新年表示,如今已迈进信息社会,生产力水平籍此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当下公民的个人信息被非法收集、使用、披露的现象十分普遍。 张新年认为,个人信息一旦被泄露、冒用、滥用,极易滋生下游的民事侵权事件甚至违法犯罪事件,因此在信息时代,公民的个人信息应受到严格的保护,除了相关方从技术及管理层面上要确保信息数据安全,个人也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张新年强调,一般认为,可以直接或间接识别、锁定个人身份的资料和数据都属于个人信息,除了传统的内容,比如姓名、年龄、学历、家庭情况、感情经历、身体情况、财产状况、住址等,在今天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个人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信用记录、出行记录、购物记录、手机号、 不少人恐怕平时都会接到陌生的推销、调查、骚扰电话/邮件,当你以为自己离“电信诈骗”很遥远时,或许不知道自己的信息在不知不觉中被收集了。
想一想,你是不是也很喜欢做朋友圈的各类性格测试呢?有的需要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