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阁以“剑门天下雄”著称于世。作为古代秦蜀交通枢纽和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向来受到历代统治的高度重视。行政建置较早,东汉末年剑阁境内置汉德县,自南朝至清末余年间一直置州设府。因此,这一地区也开发得早,建校兴学历史悠久。剑阁中学的历史源流,近可以追溯到清代的兼山书院,远可以上溯到宋代的官学。 剑阁中学的校址位于剑阁县普安镇卧龙山麓,前临闻溪河,门对鹤鸣山。先是唐代天宝年间(-)剑州刺史韦明宗在这里建造东园(本名“闻溪”,习称东园)。后成为州城一大景观,是供人们登临游览的一大胜地。 唐代和北宋州学设在州衙(即今县委、县政府机关所在地)之后,南宋淳熙六年()始由知州张渊迁建于东园。淳熙十三年()知州杨为缉重修大成殿,当年冬月动工,次年春完工。绍熙无年()剑州升为隆庆府。翌年,隆庆知府费少南、通判吴旰重修学宫,并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扩建,绕以垣墙。庆元元年()隆庆府教授赵大全修讲学、聚辩之所-明善堂。绍定四年()教授王 应在其东建成三贤堂,画周敦颐、程颢、程颐像于内,张 、朱熹侍其左右,陈概、赵大全二人附于后,以示弘扬程朱理学。 元皇庆三年(),剑州遵令以宋儒周敦颐、程颐、邵雍、司马光、张载、朱熹、张吕祖谴等从文庙。 元末兵火,学毁庙存。明洪武五年(),署剑州事昭化县丞董养性于旧址左近取民间住房构为堂斋。正统十四年(年)知州宋诚、训导陈迪实在旧址之右重建儒学,修明伦堂(即大成殿)和东西斋舍,立重门于外,门外设习射场地。缭以围墙护栏。景泰三年()知州王维修。咸化十年(),知州张明改建堂斋。弘治七年(),知州禹祥建号舍(诸生宿舍)20余间和义路、儒林二坊。正德十年(),知州李璧、州判赵思仁倡铸明伦堂铜钟,并于正德十二年()修茸学宫。嘉靖二十四年()知州刘焯距旧学百武(举足一次跨出的距离为武,即半步)新建州学。嘉靖二十九年()冬十月,知州陈叔美选择旧址西上方平旷之处重修文庙学宫,计有大成殿、东西二庑、戟门、棂星门、启圣祠、名宦乡贤祠、尊经阁、敬一亭、庖厨仓储、阶砌围墙、门外左右而坊,历时两年多,至嘉靖三十二年()春二月竣工。万历四十五年(),何出图以阆郡别驾剑州事,鉴于文庙颓敝,遂于万历四十六年()量采剑道植柏重修殿宇。万历四十八年()知州张嗣谟维修学宫,于文庙东南边剑奎楼。 明朝末年,文庙学宫殿于兵燹,清顺治十四年()知州徐恭重建明伦堂。康熙二十三年()署剑州事成都司马阎永吉重修考棚。康熙二十九年()剑州学正邹增建东西庑、戟门、名宦乡贤祠。康熙五十一年()学正杨鹏羽修棂星门。雍正二十九年()知州李梅宾重修东西二坊、棂星门、钟楼、鼓楼、凿泮池,此至剑州文庙建筑形制臻于完备。 附带说明一下,文庙与学宫的联系。文庙是自春秋末开始历代所建奉孔子的庙宇,亦称孔庙。学宫即学校,犹言校舍。一般设置在文庙坊前或近旁。旧时也称文庙为学宫。故本文将文庙和学宫分述。 同时,还须说一下剑阁中学与剑阁历代书院的源流关系。书院在唐代专指中书省修书或侍讲的机构。宋至清指私人或官府设立的供人讲学、读书的处所。元代书院遍及各路、府、州。明代和清代书院更多,多为习举业而设。据志乘所载,元至顺三年()知州任睿在州治所后建亲民书院。明正德十四年()知州李璧将州城南兼山书院(实为黄裳祠庙)改建于州城东 ,延师教徒,以广文教。明嘉靖三十二年()知州陈叔美迁建于学街(今剑阁中学校址)。明季兵火,化为灰烬。清雍正五年(),知州李梅宾于州学前余步征得孙氏地,重建兼山书院。道光十六年()知州张嗣居迁建于州城小东门内(即今剑阁县进修校址)。 同治八年()湖南布政使李榕被罢黜,回到故里剑州何马沟,在家中开设学馆,授文讲经。同治十一年(),应地方官绅之请,率子弟门人重修《剑州志》。同时主兼山书院讲席。同治十三()李榕与知州李星阶合计,重修剑州考舍,并作《重建剑州考舍记》光绪五年()李榕出川东南游,光绪八年()游历归来,于次年复主兼山书院讲席。 清光绪二十七年()改全国省、县书院为学堂,书院之名遂废。剑州高级小学堂成立于光绪三十一年(),地点在兼山书院。同时撤消儒学学正、训导等职官,设劝学所,视学员兼总董。辛亥革命后,剑阁行政建置降为县,教育行政机构改为教育局,另建教育会。 民国十三年(),广元县热心教育者倡议创办“广昭剑联合初级中学”。民国十六年()开始在愿兼山书院内另辟教室,扩进考舍,添置设施,于民国十九年()二月准备就绪,并举行成立大会。民国二十三年()县立剑阁初级中学停办。民国二十八年()唐先进等31人联名具文《为协恳转请设立中学以兴教育》,及民国二十九年()孟玉森呈文,请求批准复立剑阁初级中学,呈文经县长王应嵩申报第十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转报四川省政府批准,于民国廿九年()秋,复立剑阁初级中学,年11月中旬停课放假。12月29日,剑阁县人民政府给剑阁中学发函通知开学事宜。经请示川北行署批准,于年3月16日,恢复剑阁中学,校址在学街文庙。因学生人数太少,年秋,奉命移入“川北公立剑阁师范学校”(今县进修校),分设师范、中学两大部。年7月28日,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将剑阁师范改为四川省剑阁初级中学校,原师范学生及其任课教师并入广元师范。年9月剑阁中学校址又迁回学街文庙,同时开始招收高中班,年省上将其定名为“四川省剑阁中学校”。年4月,四川省教育厅川中字[]21号文通知,剑阁中学为省重点中学(首批扩大)。 古往今来在剑阁任职的官员中不乏有识见者,他们身体力行,兴办地方教育事业,以广教化、育英才,承前启后,相沿不绝,形成了剑阁重教兴学的优良传统,既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国家输送了高素质人才。仅以科举及第者为统计对象,宋至清有剑州籍进士73人,举人77人,贡生人,生员则难以计数。其中佼佼者走出乡关,为国效力。如南宋礼部尚书著名政治家、教育家和科学家黄裳,南宋经学大师、天文地理学家张行成;明代兵部尚书、安边名将赵炳然;清代湖南布政使、教育家李榕。他们的学问和功业激励着家乡子孙后代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进德修业,争取为世所用。剑阁中学便是承续剑阁历代州府之学人文传统铸就的一所川北名校。她既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一批素质较高的建设者,也为海内外输送了灿若群星的俊彦之才。 赞赏 长按鍖椾含鐪嬬櫧鐧滈濂界偣鐨勫尰闄?鍖椾含姝h鐧界櫆椋庡尰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