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偷度阴平唯一的胜算就是集中兵力包围成都,在援兵赶到之前迫使蜀汉投降;而一旦陷入僵持阶段,形势就会对邓艾非常不利。因此,邓艾绝没有可能会去分兵攻占涪城,对姜维形成铁钳合围。姜维最为明智的抉择是留守部分兵力顿钟会于剑阁天险之下,而率领主力回师成都,即使不能消灭邓艾,也可以坚定后主守城决心,迁延时日以待援军。如此则胜负形势尚未可逆料。姜维此举也许是担心邓艾攻克涪城,进退失据,因此绕从巴中返回蜀中;这样的做法自然对自身安全有所保障,但却同时失去了抢救蜀汉政权的最后良机。作为一个最高统帅,接连放弃剑阁、涪城两座门户,即使邓艾未能迫使后主投降,蜀汉的命运前途恐怕仍然不容乐观。钟会和邓艾的近二十万大军一旦会师蜀中,蜀汉政权的大势必然去矣。在这个问题上,姜维应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姜维那么做除了战略上考虑失策之外,是否还有其他隐情呢?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把姜维和历史上另一个重要人物做一个对比,那就是袁崇焕。崇祯二年,清兵自龙井关、大安口入寇直逼北京,“崇焕甫闻变即千里赴救”,率主力赴蓟州布防。在遵化失守,门户大开的情况下,再次率军直翼京畿,北京最终转危为安。袁崇焕入援形势同样凶险,损失巨大,但是袁崇焕做了与姜维截然不同的选择,他的这种牺牲为明朝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再来看《华阳国志》的说法:“姜维未知后主降,谓且固城;素与执政者不平,欲使其知卫敌之难,而后逞志;乃回由巴西,出郪、五城。”按此说,姜维是刻意不回救成都,以示对蜀汉执政的不满。吕思勉先生在《三国史话》中采纳这种观点。但个人不赞同这种观点。姜维对蜀汉的执政的确是不满的,但在国家存亡之际他若因私废公那么姜维就会是蜀汉亡国的一大罪人。但姜维不是这样的人,不然在蜀汉亡国后他不会依然想要复国。而他之所以不救成都,在下认为,维等初闻瞻破,或闻后主欲固守成都,或闻欲东入吴,或闻欲南人建宁。于是引军由广汉、郪道以审虚实。这是一点,另一方面,姜维防御的是钟会的十几万主力,能逼走他是最好的。对于邓艾的敢死队,姜维对于成都方面还是存有信心能抵御住的,所以没有在第一时间回救。在这个问题上,《华阳国志》对姜维动机的质疑是有一定道理的。姜维有根据可以认为邓艾的二万远征军未必会对成都构成致命威胁,而自己的贸然入援,一来会造成自身实力的大幅削弱,二来在客观上助长了黄皓的势力。后主已经召阎宇勤王(这很有可能是黄皓的主意),姜维如果在与魏军的作战中消耗了实力,则在与黄皓、阎宇的政治斗争中将处于被动地位。姜维与袁崇焕一样,内受党争之祸,外受怨谤之累,——如果他与袁崇焕作同样的决定,未必就与袁崇焕不会有同样的下场。蜀汉的灭亡原因,陈寿也是有自己的归纳的。蒋、费执政期间,国家粗安,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邦家和一”;姜维执政期间,不仅穷兵黩武,而且国家陷入无尽的党争,实力受到了极大的消耗。党争的责任,姜维要负一部分,蜀汉政权的其他大臣恐怕也难辞其咎。蜀汉最终灭亡。黄皓最终通过“厚赂(邓)艾左右得免”,为蜀汉的宦官历史最终划上了一个句号;而因为不肯依附黄皓而“屡被谴黜”的陈寿则成为这段历史的记述者。原来姜维当时是可以在第一时间沿金牛道回援的,但是他没有,却绕道走郪道回援。为什么他的行动如此奇怪?众位历史学家也是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也认为党争是最有可能的原因。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ezx.com/jgxxw/1233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