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在数次拜访诸葛亮后终于得见,诸葛亮针对天下局势逐一为刘备解惑,明确了刘备今后发展的政治方略,成为了蜀汉日后发展的建设蓝图。 从隆中对策内容来,主要是三点建议,一是和东吴形成联盟,二是在荆州建立根据地,三是向西并购益州势力,内容浅显易懂,为什么诸葛亮计策一出,让刘备大为拜服,直言“吾得孔明,如鱼得水耳”呢? 我们将对策内容逐一分析,再按照当时历史背景照搬到现在,就明白诸葛亮的伟大了。 诸葛亮先就最大的两家诸侯进行阐述,曹操不能与之争,孙权只能与之盟,二者不可图。要建立根据地并且扩充自己的地盘,荆州是首屈一指的选择,因其地理有两水(汉水、沔水)环绕,又连接益州,无疑是成就伟业最佳的选择。 放到现在来看,刘备在河南新野县创办了一家小微企业,主要刘表集团产品的经销工作。这时北边和东边的曹操、孙权集团各位强势,两家已经拿到了全国7层以上的销售市场,在这种市场环境下,应该如何开拓新的市场并创建自己的品牌呢? 诸葛亮告诉刘备,刘表集团每况日下,董事长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你要争取进入董事会拿到公司股份,这样荆州市场可以成为创业的原始积累。因为荆州有两水的地缘优势,东吴的产品难以进入荆州和你形成竞争力,所以不必担心。同时要和东吴形成市场同盟,防止北方品牌侵入扰乱南方市场,曹操的商品声名远扬,又有强大的资金储备和完善的供应链,荆州和东吴集团单独对抗不利发展,只有合作才有出路。 在荆州巩固政权以后,以此为跳板图谋巴蜀,因为益州和汉中刘璋、张鲁暗弱,不能守其土,能得到益州富饶的土地便能供应日后北伐的物资,复兴汉室的目标可成。 益州同样经刘焉、刘璋父子经营二世,同江东一样历经两代主公,诸葛亮却判断益州可图而江东“可为援而不可图也”。除此之外,诸葛亮对益州周边地缘和人文也了如指掌,先指明取巴郡、蜀郡,后又说益州、汉中百姓盼望明主,不得不说诸葛亮对时局了如指掌。 换做现代,在你所居住的城市中,你能准确指出该城市的地缘环境、人口分布、道路交通连接以及该行政区域长官的性格特点吗?很难,即使城市各个特征能上网查到,你也很难知道当地最高长官的人品和性格,最难的是,能了解不同地区百姓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在《隆中对》中有这句话,“益州物产丰富,人民殷实富裕,但是百姓却又渴望明”,老百姓生活优越,却又不满刘璋的统治,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这点也恰恰证明了诸葛亮对其谋略的严谨性,普遍的认知应该是民富国强,益州有钱有人,经过刘焉精心治理甚是富饶。即便是如此强大的益州,但是丝毫不被张鲁和刘表看在眼里,刘璋北线和东线悉数败于二人之手,再加之内乱四起,造成益州民怨四起。 最后两句是《隆中对》的关键,安定南面部落,和东吴结盟,待天下有变,遣一上将出荆州,再由刘备亲自领兵出秦川则可以成功了。 诸葛亮这句最为有力,也直接告诉了刘备翻盘的可能性,只要严格按照此略经营,兴复汉室指日可待。诸葛亮在对策中多次强调了荆州位置的重要性,由荆州出兵宛城牵制曹操主力,刘备亲征长安,两路并进则霸业可成。可惜孙刘联盟告破,荆州易主,六次北伐只能由蜀中北上,经斜谷、剑阁地区,道路险阻,粮草运输十分困难,也使得北伐不利。孙权获得荆州之后,十多次北伐皆给曹魏送了人头,两家抗曹到此为止。 诸葛亮在《隆中对》开始说“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后《出师表》说自己“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就诸葛亮对天下如此精准的分析来看,虽投身于陇亩之间,但他始终是心系天下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ezx.com/jgxxw/1171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