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之前的一篇文章讲过中国“十大名关”中长城沿线的六座,今天我们讲讲剩下的关内的四座名关。

一、武胜关

武胜关,位于河南信阳市与湖北广水市的交界处,北屏中原,南锁鄂州,扼控南北交通咽喉。中国古代大别山脉与桐柏山脉之间重要隘口,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分水岭。中国十大雄关之一。

武胜关关口,被人们称为“青分豫楚、气压嵩衡,襟扼三江”的一块宝地。雄踞于峡谷之中,地处险要,扼控整个通道。关城以山为障,凿山成隘,城墙坚固,古以“车不能方轨,马不能并骑”形容其险。两侧峰峦壁立,群山连绵,山上密布松、杉、竹等植被。东北侧7千米处的鸡公山海拔米,瞰制武胜关。现关城下面是铁路隧道,京广铁路经此。关上国道南北纵穿。

武胜关古称大隧隘道(一说直辕隘道)。春秋时期称直辕、澧山,秦统一后改为武阳关,南朝齐称武阳关,唐称礼山关,后复称武阳关,南宋时改名武胜关。与东侧的九里关,西侧的平靖关,成犄角之势,合称义阳(今信阳)三关。三关中武胜关居中,交通方便,为历代兵家所重视。历来为南北抗衡之地,行师必由之道。

武胜关发生的战事,最早追溯到黄帝与蚩尤的征战,春秋以后有记载的大大小小战争就有60多次。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年),吴楚军柏举之战中,吴军迂回攻楚,穿越大隧,深入楚腹地,与楚军夹汉水对峙,继又识破楚军偏师堵塞大隧切断其后路之谋,终将楚军攻破。

南北朝时期,梁、魏为取得关隘要道的控制权,曾在三关相持,反复争夺数十年。南宋开庆元年(年),忽必烈率军渡淮河,攻大胜关,宋军凭关据守,攻不得克,后因戍兵弃关南逃,方越关南下直取鄂州(今湖北武昌),逼南宋求和,结“鄂州之盟”。

二、潼关

潼关,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北,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始建于东汉建安元年(年)。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素有“第一关”的美誉,乾隆皇帝游历帝国大好河山,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并于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

潼关设于东汉末,当时关城建在黄土塬上,隋代南移数里,唐武则天时北迁塬下,形成潼关城旧址。唐置潼津县,明设潼关卫,清为潼关县,民国时袭之。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进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潼关位于关中平原东部,晋、陕、豫三省要冲,形势非常险要,南有秦岭,东南有禁谷,谷南又有12连城;北有渭、洛二川会黄河抱关而下,西近华岳。周围山连山,峰连峰,谷深崖绝,山高路狭,中通一条狭窄的羊肠小道,往来仅容一车一马。过去人们常以“细路险与猿猴争”、“人间路止潼关险”来比拟这里形势的隆要。杜甫游此后也有“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的诗句。

潼关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唐书》载“古为桃林塞”。《左传》也有“文公十三年,晋侯使詹嘉处瑕瑕,见山西猗氏县,守桃林之塞。”的记载。古人杜氏记载:桃林,在弘农华阴县东,潼关是矣。自函谷至斯,高出云表,幽谷秘邃,深林茂木,白日成昏。又名云潼关,亦曰冲关。河水自龙门冲激至华山东也。

东汉末,曹操为预防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建安十六年(年),曹操与马超、韩遂在潼关大战,潼关之名,始见于史。

潼关一直作为关中的东大门,守住潼关,关中可保;失去潼关,长安必亡。西晋末刘聪攻占潼关后攻入关中,灭亡西晋。五胡十六国时,后赵石虎和前赵刘曜也战于潼关。东晋名将桓温伐秦不克,退守潼关。到年刘裕伐秦,经潼关攻入长安,灭后秦。

北周末年,杨坚在长安篡位立隋时,曾密遣杨尚希扼守潼关,以解其东顾之忧。唐中叶安禄山攻占洛阳,进逼潼关,使用诱敌深入计,歼灭哥舒翰所辖近二十万唐军,占据了潼关,震动京师,唐玄宗仓皇西逃。唐末黄巢起义军攻取潼关直捣长安。

宋代“靖康之变”后,潼关为金所得,金朝后来为蒙古大军逼迫,迁都汴京。将兵力完全集中潼关附近。有人曾对蒙古铁木真说:“金廷居汴将二十年,所持以安者,唯潼关、黄河耳”。所以公元年当蒙军包围汴京时,首先夺取潼关。元末,朱元璋也是先破潼关,整个关陕地区才迅速得到平定。

三、剑门关

剑门关,位于四川省剑阁县城南15千米处,剑门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直入云霄,峰峦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剑门”。享有“剑门天下险”之誉。剑门关也因唐代大诗人李白《蜀道难》中“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闻名。

剑门关隘口形成于白垩纪,是世界罕见的城墙式砾岩断崖丹霞景观,垂直高度近米,底部最窄处仅50米的天然隘口,是自然天成的天下第一关隘。

春秋战国时,秦国想要吞并巴蜀,无奈关中入蜀的道路几乎是一片空白,便哄骗蜀王,要把五头可以粪金的石牛作为礼物送给蜀王,蜀王很高兴,便发动百姓开辟蜀道,这条路就是著名的金牛道。道路开通了,却迎来了秦国大军,蜀国被吞并。

剑门关的出现较金牛道要晚。根据史料记载,诸葛亮任蜀汉丞相时,见大小剑山之间有阁道三十里,又见大剑山中断处壁高千刃,天开一线,便在此垒石为关,以为屏障,称剑阁,又称剑阁关。后来诸葛亮五出祁山,姜维十一次北伐中原,都曾经过此地。

剑门关是入蜀咽喉、军事重镇,历史上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多年以来剑门关楼屡建屡毁,又屡毁屡建。自隋朝以后,陕甘入蜀改道由葭萌县越牛头山,经达摩戍(民间称大木树),直抵剑门关口,小剑至大剑关口的栈阁道渐废,“剑阁”之名亦由剑阁道的简称成为剑门关的别称。因此,自唐至清的许多史籍中使用的“剑阁”、“剑门”之名均指剑门关一地。

原古关城楼是三层翘角式箭楼,阁楼正中悬一横匾,书“天下雄关”,顶楼正中的匾额题有“雄关天堑”。这座历经千余年的雄伟古关楼,在年修筑川陕公路时被全部拆毁,于年后重建。

四、友谊关

友谊关是我国十大名关之一,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凭祥市西南端,国道终端穿过友谊关拱城门,与越南公路相接,是通往越南的重要陆路通道和国家一类口岸。

关楼左侧是左弼山城墙,右侧是右辅山城墙,犹如巨蟒分联两山之麓,气势磅礴。是我国保存比较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南疆边关要塞。

友谊关始建于汉朝,原名雍鸡关,又名大南关、界首关。明洪武元年(年)名鸡陵关。永乐五年(年)更名镇夷关;宣德年(年)改名镇南关;年更名为睦南关,5年改名“友谊关”。

友谊关景区包括关楼、城墙、左辅山炮台(镇关炮台)、右辅山炮台(金鸡山炮台)、清末广西全边对讯署(法式楼)以及大清万人坟等,总占地面积万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76平方米。

友谊关在西方列强侵略炮火中曾两次被毁。年基本按原貌重建。整座关楼由底座和回廊式楼阁两部分组成,通高22米。底座建筑面积为.7平方米,长23米,底宽15.9米,平均高度为10米。拱门上方用汉白玉雕刻的“友谊关”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是由陈毅元帅题写的。

你对中国这些著名关口有哪些了解呢,你还知道哪些?欢迎评论区讨论!下期见!

分享更多有价值的内容,别忘了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ezx.com/jgxxw/1142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