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中科刘云涛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三国演义》中描写姜维出场时,一句“当先一员少年将军,挺枪跃马而言曰:‘汝见天水姜伯约乎!’”,令人为之深深震撼,要怎样不屈不挠,不死不休的执着,才能让生为魏国人的他在蜀汉最后的时刻,以一人之力撑起整个蜀国的命运。在他最后独自苦撑危局甚至孤注一掷的时候,他会想起当年天水城下挺枪跃马的少年将军吗?他会怀念往日年少轻狂的时光吗?会后悔这些年来自己的选择吗?会不会为自己苦苦支撑却孤独无助感到委屈?同样不忍卒读的还有: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这些句子,如果不知道结局,是断不会读出凄凉之感的,它的结局似乎应该是“使者如实禀告赵王,赵王大喜,遂复用廉颇”。然而,并不是这样的,使者收了贿赂,在赵王面前诋毁廉颇,年逾七十的老将军,最终没能再为国效力,客死他乡。当初崖山之战后,大宋十余万军民跳海殉国,宋氏灭亡已经是盖棺定论,可张世杰仍然不死心,想寻找赵氏后人继续抗元,直到后来死于风暴中,宋朝彻底灭亡。类似的故事读多了,会忍不住思考:是什么让这些人在明知会失败的情况下仍然选择这条注定万劫不复的路?对于张世杰,陆秀夫,可能是身为宋朝人的信念,皇帝投降了,死了,都可以另立新帝,继续抗争。甚至是全军覆没,却还想东山再起。生于宋长于宋,怎么忍心看着传承了千年的华夏文明在异族的铁蹄下覆灭消亡,这份不甘,至死方休。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他在刘备死后仍尽心尽力的辅佐刘禅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而姜维,大概是为了报答诸葛亮的知遇之恩吧。姜维在魏国二十几年,因为父亲是烈士的原因才做了个中郎的小官,并没有什么作为。他在走投无路之际降蜀后,诸葛亮对他青眼有加。招降时,就说“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此后六年,诸葛亮一直悉心栽培姜维。或许在姜维心中,诸葛亮对他的恩情远比自己那个早死的父亲多得多,多到自己穷尽一生也难以报答,否则无法解释他后来的选择。姜维这样的人大概不会对蜀国那个笨蛋后主有多忠心,他可以背叛生养自己的母国,背叛忠臣不事二主的封建礼教,甚至是抛弃母亲。孙盛在《杂记》中记载,姜维到蜀国后,他的母亲还在魏国,后来姜维母亲写信让他找当归,就是想让他回去,他回信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他对自己的母国包括故乡陇西一带频频用兵,可能也只是为了对得起诸葛亮一人。而诸葛亮指定的接班人是蒋琬和费祎,这两个人都是守成派,究竟是当时的姜维太年轻还不成气候,暂时不能委以重任,还是诸葛亮希望自己死后蜀国就老老实实偏安一隅不要再伐魏?或者还有其它原因?已经很难弄清楚。到了后蜀时期,北伐在朝中已经没有支持的声音了,所有人都在指责他穷兵黩武,劳民伤财。他作为降将在蜀国没有什么根基,费祎又处处限制他的兵力,朝野上下一片怨声载道,数次北伐没能动摇曹魏根本,而他一次次辛勤奔波在外人看来更像是一个可悲的笑话……陈寿在《三国志》里说“姜维粗有文武,立志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殒毙”,结合陈寿所处的时代以及陈寿颇具争议的为人,不难判断出这样的评价是不对的。图源搜狗百科,词条:陈寿姜维是因为“立志功名”才坚持伐魏吗?是因为“玩众黩旅,明断不周”而“终至殒毙”吗?那诸葛亮呢?诸葛亮会不知道自己宵衣旰食,鞠躬尽瘁会落得什么下场?他会不知道以一州之力去对抗独占九州的曹魏会是什么结果?张世杰、陆秀夫会不知道以崖山这弹丸之地对抗占据全中国的蒙元大军会是什么结果吗?他们都知道的。张、陆等人是宋朝子民不能降元,诸葛受刘备三顾之恩,托孤之重所以要完成刘备的遗愿,而姜维受诸葛知遇之恩想完成老师的心愿。他们很清楚的知道结果,却只能选择这条路。诸葛亮曾说:“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也王,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伐魏劳民伤财,如果不伐魏,任由占据九州之地的魏国养精蓄锐,蜀国能活几年?如果不伐魏,姜维就不会掌控蜀国大权,在刘禅和一班跳梁小丑手中,蜀国又能活几年?难说……到了最后,宦官黄皓弄权,妖言惑主,姜维想杀了黄皓,但有刘禅护着,他连黄皓一根指头也没伤着,反而弄得自己在成都待不下去了,于是带兵往沓中种麦屯田。司马昭听说连姜维也避祸去了,机会来了。钟会邓艾诸葛绪兵分三路攻打蜀国,邓艾负责拖住在沓中的姜维,诸葛绪负责切断姜维救援成都的路,钟会率主力攻蜀。结果姜维越过邓艾的层层阻拦,绕过诸葛绪,把钟会堵在了剑阁,剑阁天险,易守难攻,魏兵粮草日尽,几乎要退军了。但这时候邓艾绕过剑阁,从阴平小路偷袭成都,阴平小道高山险阻,荒无人烟,邓艾身先士卒,遇到极险处,“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邓艾偷渡过阴平后,只剩下几千残军,本来不堪一击,然而蜀国上下已经不对刘禅集团报什么希望了,邓艾一路几乎没遇到什么正儿八经的抵抗,反而通过收缴蜀军士兵和粮草而逐渐壮大。后来,诸葛瞻没能守住绵竹,绵竹一失,刘禅很快就投降了。姜维还在剑阁,听说绵竹失守,还没弄清楚后主的情况,就接到诏书让他投降。那就投降吧,皇帝都降了,于是姜维就向被他整得挺狼狈的钟会投降了。然而,姜维又怎么可能真的投降。他能在所有人反对北伐时力排众议,一意孤行,他不管在朝中有没有根基,不顾自己的母亲,背叛母国,对故乡屡次用兵,他只是不想对不起师父。五丈原寥落的灯火早已随武侯远逝,但星星点点的光芒却烙在姜维心中,诸葛亮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虽然诸葛没说,但他很想帮老师完成心愿。诸葛死后蜀国继续存在了近三十年,这三十年中前十年蒋琬掌权,中间七年是费祎,后面是姜维。蒋琬费祎当权时,姜维想北伐却总被压制,到后来自己掌权,司马氏家族已经在魏国经历三代,掌控绝对实力,而姜维在蜀国却没有任何根基,连黄皓都杀不了,刘禅愚蠢而且不信任他。或许此时伐魏已经成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如果不北伐,他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最后时刻,他没有跟刘禅和一众大臣们一起投降,大不了在魏廷面对着蜀国的乐舞痛苦一场,也不影响自己加官进爵,没有像北地王刘谌那样决绝的哭告太庙,自刎而死,甚至没有像自己劝钟会时说的那样归隐山林,逍遥自得。他要拼尽自己最后的力量,孤注一掷,为蜀国翻盘,成则绝处逢生,败则万劫不复。姜维投降后,钟会待他十分优厚,不收他的大将军印绶,仍然让他统领原先的军马,出同车,坐同席,而姜维对钟会优待与信任的回报,就是自始至终把钟会当成一颗棋子。这不能怪他,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姜维受武侯知遇之恩在前,况且钟会厚待他是因为钟会想造反,造反就离不开姜维的帮助。姜维计划利用钟会的野心鼓动钟会反叛曹魏,杀掉魏国高级将官,然后再除掉钟会以复兴蜀国。在他的计划下,钟会密告邓艾谋反,并成功地将邓艾父子收押,接管了邓艾的军队。这时候似乎看到了一点点希望,于是姜维给刘禅密信“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再后来,造反计划泄露了,愤怒的魏兵一拥而上,杀了姜维和钟会,邓艾不久之后也死于乱军中。动乱结束后,钟会的功曹给钟会收了尸,而姜维被魏兵开膛破腹,暴尸于市,遗体不知所终。纵观当时局势,钟会造反不太可能成功,早在伐蜀之前,就有人提醒过司马昭钟会有反心,司马昭说“凡败军之将不可以语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若作恶,祗自灭族耳”,就是说蜀国人被打怕了,不敢造反,魏国士兵惦记家里,不会帮钟会造反。事实确如他所言,还没等司马昭去收拾,造反的姜维和钟会已经被魏兵杀了。姜维大概也想到过这种后果吧,他最后那句“吾计不成,乃天命也”道出了他的心声:我尽力去做,成与不成,就由老天决定吧!自己死的时候能拖死钟会和邓艾这两个蜀国的直接灭亡者,也还算有些收获。但是造反计划败露后,愤怒的魏兵血洗成都,诸多重臣和他们的家属都因此遇害……成败得失,就交给老天吧!便宜了司马昭这老家伙,帮他铲除了两大功高震主的威胁。司马昭在给钟会的信中有“蜀之豪帅,面覆归命”的句子,司马昭这老东西,夸奖钟会用得着这么贬低姜维么。姜维知道司马昭这么评价他吗?他大概不知道,可知道了又如何,他根本不会在乎……“生尚设谋诛邓艾,死当为厉杀谯周”,其实姜维也好,谯周也罢,站在不同的立场来看,他们都没错。谯周在诸葛时代就反对北伐,后来劝刘禅投降,他不太看重个人名节,只是希望少点动乱,少点战争,老百姓能少受些苦而已。但是自古以来,人们大都喜欢轰轰烈烈,杀身成仁的故事,却不太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ezx.com/jgxwl/1239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