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汉中地区是蜀汉政权的门户,是蜀汉抵御曹魏进攻的第一道屏障,在刘备集团巅峰时期,由魏延把守的汉中可以说是稳如泰山,就像魏延说的那样,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魏延说话豪气冲天,我信魏延有这样的能力。可是到后来姜维时期,感觉随随便便就把汉中让给曹魏了,那么是姜维的军事能力远不如魏延才导致的吗?首先要说的就是姜维时期的蜀汉国力太弱了,蜀国当时的国力大不如前,诸葛在的时候好歹内政不错,连年北伐也没有造成太大负担。而姜维为帅的时候军政分离,国内宦官当道已经是强弩之末,人心散了。姜维的个人能力确实有限。当年诸葛希望自己留下的三位蜀相蒋琬,费祎,董允能带带姜维。到了时机成熟再接手蜀国军务。无奈三位死的都早,姜维呢又“玩众黩旅,明断不周”,本来国力已经不行了,还要连年北伐。虽然北伐互有胜负,但长远来说对蜀国很不利。魏国邓艾钟会都是当时名将,水平很高。邓艾从底层爬上来的,做到征西将军,经验丰富的多,一招偷渡阴平历史留名。钟会小时候就才华横溢,平定诸葛诞时出谋划策最多。蜀国天时地利人和都没占,国势衰微啊!魏延和姜维的战略思想可以说是完全相反的,魏延的策略是虚内实外,用现在战术表达就是守险不守城,利用汉中大山险要阻击消耗敌军,让敌军无法进入汉中。姜维的策略是虚外实内,用现在战术表达就守城不守险,本意是放弃大山天险,把魏军放入汉中守住城池,拉长敌军补给线拼消耗,并借机偷袭敌粮道,这是司马懿对付诸葛亮的办法。这个想法本来也不错。邓艾从阴平道偷袭曾在山上遇到一个被蜀军放弃的营寨,如果那个营寨在,邓艾根本不能成功,三国演义上说是诸葛亮定的,实际上并不是诸葛亮定的,而是魏延在守险不守城的策略下定的,被放弃也是因姜维的守城不守险的策略。姜维的想法就是把魏军拉入汉中来对峙,利用山险扩大魏军消耗,如果能全部封闭谷口则可全歼魏主力。可借只是一相情愿的想法,魏军多,蜀兵少,再让开险要,魏军有足够的军队多路进击,直接把蜀军分割包围堵城里,阳平关在险要尽失后被前后夹击,失关是必然。而依山险阻击,魏兵再多也无从发挥兵多优势。姜维想毕其功于一役,目的是北伐,想利用坚固的城防消耗敌军,再派精锐攻陇西四郡,其实是在冒险,若有个好主子可以应付魏军于内,则其战略是成功的,可是不看看蜀国还有几个能战的将军,更可怕的是刘禅根本就不懂军略。最后的结果就是姜维的敛兵聚谷,就是放弃汉中谷口的危险地形,让敌人进入到汉中平原来,通过粮草耗死敌人,没想到早早把汉中丢了,姜维沓中屯田避祸,远离汉中千里。魏军大举来犯,阳安关副将蒋舒降魏,主将傅佥战死,汉中屏障阳安关失守最终导致汉中落于钟会之手,自己退守剑阁,给刘禅自生自灭。最主要的一点是,魏延与姜维最大的区别是运气,魏延镇守汉中时的运气要比姜维好的多,曹魏的战略一直是打东吴,守西蜀。直到司马昭改变战略,大举进攻西蜀,之后蜀国灭亡了,再之后10年,才灭亡了东吴。即便是魏延替换姜维也是无用的,汉中一样会丢,只不过曹魏多些损失罢了,一个武将是不足以平衡国力的差距的。魏延时期,蜀国后援何其强大,只有魏延拖住敌人就是胜利,而姜维时期,全国军力也只有那么点儿,人家必然猛攻而无忧虑,司马家的军力人力何其强大,持久战的结果必定亡蜀,姜维时期能征善战的男丁基本已经耗光了,后来每次诸葛北伐都是举的全国之力出动,到姜维时期可用的男丁与魏差距已经越拉越大。当时时姜维掌握的蜀汉军队不足五万,而且还被黄皓威胁,姜维作为一国之大将军他的奏章是刘禅的女婿也是一国之驸马的诸葛瞻帮他的交给刘禅的,姜维的奏章除非是战败的内容黄皓才给刘禅看,所以说魏延守汉中时候蜀汉是鼎盛时期,姜维内忧外患,手上还没得大将,阿斗,黄浩扯后腿,根本和魏延守汉中时完全是两回事。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ezx.com/jgxwl/1224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