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1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房琯是在安史之乱前后最知名的大臣之一。他出身很不错,老爸房融在高宗的时候曾经以正谏大夫的身份兼任凤阁鸾台平章事,算是宰相之一。因此,他也得以进入专收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的弘文馆学习。不过,毕业之后他并没有直接进入官场,而是跟朋友吕向一起在陆浑山隐居了十年。开元时期,他凭借一篇《封禅说》打动了宰相张说,通过张说的推荐踏入仕途。

房琯能力很强,而且是个多面手。他先后当过好几任县令,又干过一任监察御史,干过一段时间的给事中,后来,玄宗要游览骊山,看房琯精于计算,就又把他叫去管工地,负责挖山开道、理水搭桥,再后来,他又出去做了几任郡守,政绩都很不错,于是,玄宗又把他调回朝廷,担任宪部侍郎。不久安史之乱爆发,玄宗逃亡四川,他一路狂追,直到剑阁附近才追上。玄宗见了他很高兴,便拜他为文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听说太子李亨在甘肃灵武即位,便让他拿着诏书去册命太子,事实上是承认太子即位的事实。

太子对老爸派来的人自然要敬重三分,而房琯的大名他早就听过。于是,便把满腔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大事小事都跟他商量。不过好景不长,肃宗任命第五琦为江淮租庸使,负责征收税赋,房琯立刻表示反对。他举当年杨国忠的例子,认为当年税赋太重,人民苦不堪言,现在又派人去收税,会失掉民心的。不过肃宗并没有被他的大道理说服,只是问他,现在前方的将士们要兵饷要粮食,都问我要钱,我到哪儿去找给他们?房琯听了也无话可说。

这次事件充分暴露了房琯脱离现实的一面,不过还不显著,他也照样得到了肃宗的宠信。不久,他主动请求带兵攻打长安。肃宗很高兴,把兵权交给他,并允许他自己选择佐官。于是,他选择了兵部尚书王思礼、御史中丞邓景山为副帅,户部侍郎李揖为行军司马,中丞宋若思、起居郎知制诰贾至、右司郎中魏少游为判官,给事中刘秩为参谋。事实上,主要是依靠刘秩给他出谋划策。于是,这帮朝廷大员率五万大兵分三路直奔长安,可惜被打得溃不成军。房琯采用的是春秋时期的作战方法,也不知道他从哪里学来的,具体做法是恢复古代的兵车,以两千乘车作为主力,骑兵、步兵夹在中间。结果对方乘着风杀过来,把火把往车上一扔,拉车的牛登时乱窜,于是人、马、牛、车搅在一起,哪有不败的道理?

房琯带着几千残兵败将逃回甘肃,肃宗也没有太怪罪他,不过再也没有让他带兵打仗。肃宗回到长安,大封群臣,房琯被封为清河郡公。此时,天下百废待兴,正是用人之际,大家都认为房琯这个人很不错,肯定会被委以重任。而房琯的自我感觉也很好,他的人更是高兴得上窜下跳。肃宗也许也有要用他的意思,可是一看他们一副副摩拳擦掌的样子便怒了,下诏指责他虚言浮诞、挟党背公,连点大臣的样子都没有,于是下令把他贬到邠州当刺史去了。他在当地干得不错,几年后被召回京城,任命为太子宾客、礼部尚书,不过只是虚名,后来又把他派到外地当刺史。又过了好几年,直到唐代宗即位,他才被召回朝廷担任刑部尚书,不过他已经老了,还没到京城就去世了。

所以综合看下来,他最辉煌的时候是安史之乱期间。之前不过就是郡太守,之后也就是州刺史,只有在安史之乱里才真正地做了一段时间的宰相。不过可惜的是,他并不适应当时的局势。当时需要的是立竿见影的军事、财政能力,而这恰恰是他最缺乏的。这也就是肃宗之前那么看好他,结果却遗弃不用他的原因。

张玄羽也认为他是治世的能臣,可惜肃宗却没有用好他。肃宗非用其所长,反而让他去带兵打仗,寄希望于他不擅长的方面,所以一旦他失败,肃宗也就对他绝望了。然而,如果肃宗不是用他去打仗,而是在战后用他来搞建设,让他待在朝里,他肯定能够黜退谗邪、清明政治,做出一番事业来。所以,别人认为房琯未能尽其用,事实上却是他生不逢时,偏偏赶上安史之乱。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ezx.com/jgxwl/1205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