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8月24日,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联合四川省水产学会、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等机构,共同举办的“全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与技术研讨会”在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开展,全省60个稻渔综合种养地市州农业及水产相关部门及行业专家共计余人参与本次会议。

8月24日上午,与会代表在郫都区德源镇的袁隆平杂交水稻科学园稻渔数字化立体生态循环种养示范基地现场参观,随着晨间投食的进行,鱼池里鲈鱼、黄金鲫、黄颡鱼撒欢翻腾,热闹非凡。

在袁隆平院士“种稻致富”理念指导下,成都分中心集成创新的“稻渔数字化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在传统稻渔种养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集成了设施渔业和稻渔综合种养的优势,改稻田单纯散养为设施圈养+散养,在保证水稻增产的前提下,以亩稻田为一个基本单元,建设帆布桶高位养殖池8-16个不等、有效养殖水体不低于立方米,田里种稻,池中养鱼,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生态循环种养,单季可实现每亩稻田稻渔综合产值上万元,在大幅度提高稻米品质和水产品产量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了农药化肥双减和低碳环保的要求。

过去一年中,为了降低设施渔业的养殖技术和管理门槛,有效规避种养过程中的技术风险,提高种养效率,解决技术要求高、落地难等问题,“稻渔数字化管理系统”应运搭建并在郫都试验基地投入使用。“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让水产养殖过程标准化、简单化。与专家团队合作定制的详尽养殖方案录入系统后,由系统发出指令作出指挥,从业人员只需按照指令执行,让不懂水产养殖的‘门外汉’也能按照标准化操作规程完成各项任务作业。”国家杂交水稻成都分中心高级工程师彭甦分享到。

著名水稻栽培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马均教授认为,高产优质是水稻生产的必然趋势,绿色是水稻生产发展的方向。“‘水稻+’是以水稻生产为本、以稻田生态系统为基,以种植制度创新为魂的新型农作制度,包括稻禽协同、稻渔共生等生产体系,是水稻绿色生产的重要模式之一。”马钧教授说,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四川发展“水稻+”模式既能保证水稻的绿色发展,更能在促进增收的基础上助力水稻丰产,贯彻落实总书记访川讲话精神,助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

“四川农业及水产行业应鼓励农民发展稻虾模式和设施稻渔模式,创建名优鱼品牌,稳粮增收,保供给,护生态,促发展。”四川省水产局产业发展处处长曾开虎说到,四川发展水产应遵循“三立足、三突出、三领先”的战略发展方向,更生态的、效益更高的种养模式应成为行业大力推广的主流。

年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与宜宾市长宁县、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广元市剑阁县等地方政府合作共建的“稻渔数字化生态循环种养模式”试验基地将建成并投入使用,未来,成都分中心将把该模式在全省推广并筛选适宜区域合作共建示范点,通过数字化管理系统平台及技术手段,以渔促稻、稳粮增收,让“种稻致富”得以实现,为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做贡献。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ezx.com/jgxwl/1168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