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阁铭 张载〔魏晋〕 岩岩梁山,积石峨峨。远属荆衡,近缀岷嶓。南通邛僰,北达褒斜。狭过彭碣,高逾嵩华。 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世浊则逆,道清斯顺。闭由往汉,开自有晋。 秦得百二,并吞诸侯。齐得十二,田生献筹。矧兹狭隘,土之外区。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 昔在武侯,中流而喜。山河之固,见屈吴起。兴实在德,险亦难恃。洞庭孟门,二国不祀。自古迄今,天命匪易。凭阻作昏,鲜不败绩。公孙既灭,刘氏衔璧。覆车之轨,无或重迹。勒铭山阿,敢告梁益。 那远远的梁山,堆积着高高的石块。向远处可以连接到荆山、衡山,近处缀连着岷山、嶓冢山。向南可以通到邛僰之地,向北可以达到褒斜道。(这个地方)比彭门都狭窄,比嵩山、华山都要高。 这就是蜀地的门户啊,坚固又作为此地的主山。这个地方就叫做剑阁,悬崖有千仞之高。地形已险到了极端,道路也高峻到了极端。天下混乱它就叛逆,天下太平它就归顺。(它)从已经过去了的汉朝开始关闭,到了晋朝才重新开放。 秦朝得到了10座雄关,得以兼并诸侯;齐国得到了1座雄关,田生才得以献出筹略。况且这种关口,是国土的边缘。一个人在此防守,千万人马都踌躇不前。地形如此的地方,不是亲信可千万不能派他坚守此地! 当年魏武侯泛舟游于西河,赞叹河山险固而喜形于色,被吴起批评。国家的兴盛实际上在于德行,(无德的话,)险地也难稳据。那据有洞庭的楚国和据有孟门的晋国,早已没有后人祭祀。从古至今,上天的规律是不会改变的。凭着险阻昏庸地统治,很少有不败的。公孙述已经被灭,刘家也已投降。这些已倾覆的车子的轨迹,是不可以再行走的。(我今天)把这篇铭刻在这山凹处,就是为了告诫四川的老百姓的。 创作背景剑阁在四川北部,其地有大、小剑山,历来是中原通往蜀中的要道。地势险要,峭壁对峙如门,无路可通。相传诸葛亮在此修栈道,也称阁道,故名剑阁。太康(80~89年)初年,张载随父赴蜀郡太守任,路过此地,四望山川,怀古思今而作此文。益州刺史见而爱之,上献朝廷,得到晋武帝的赞赏,命人刻石,真正成为铭文。 这篇铭文首先对剑阁的地理形势加以介绍,描写了它“穷地之险,投路之峻”的险要之势;接着引发出作者的告谕,这种告诫并不在于对蜀人恃险好乱的规劝,而在于希望统治者从中悟出“兴实在德,险亦难持”的真理,它不仅是对那些“凭阻作昏”的割据势力的警示,也是对朝廷的劝诚。 文章采用整饬谐畅的四言韵语,四十六句分作四段,逐段换韵,笔姿纵横,愈转愈深。 首段极状梁山的地形地势。作者以梁山为辐射点,作全方位的观照:先以铺张扬厉的赋笔铺写梁山远连荆山、衡山,近接岷山、蟠冢山,南通邛焚之地,北达褒斜栈道,为四通八达的战略要地;继而将梁山与彭门、碣石、嵩山、华山反复对照,夸饰其高峻之状。 二段承接上文,进而点出剑阁为镇守蜀Jll的门户。“壁立千仞”四字形象鲜明,剑阁拔地而起,陡峭如壁,千仞高耸的雄姿跃然纸上。接着宕开一笔,顾望历史,以蜀汉闭剑阁拒魏,魏钟会攻剑阁克蜀的事例,着重总结剑阁在治世与乱世的不同作用:“世浊则逆,道清斯顺。”这就为下文申足三重诫言奠定了基础。 三段化用西汉初年田肯庆贺刘邦智擒韩信的历史典故,指出秦、齐之所以成就霸业,并吞诸侯,实得山河险固之地利,进而强调剑阁之险隘尤过秦、齐——“一人荷戟,万夫趑趄”,从而提出此文的第一重诫言:警告中央政权的执政者,务必注意“形胜之地,匪亲勿居”。此言脱胎于田肯”非亲子弟,莫可使王齐矣”,而语言更加精粹警策,足见张载锻铸语言之工。晋武帝鉴于曹魏政权单行郡县制而早亡,大肆分封诸子,指望屏藩天下,拱卫中央,针对当时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的现实,张载忠告执政者选择亲信亲近之人镇守巴蜀,还是有见地的。李白《蜀道难》吟道:“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即此二句。 四段继续借古讽今,以吴起谏魏武侯之言,说明国家之兴衰存亡,归根到底取决于修政仁德,从而提炼出比上文更为深刻精警的第二重诫言:“兴实在德,险亦难恃。”最后借助东汉初年公孙述与三国时刘禅败亡的实例,警告梁、益地方政权的当权者,勿蹈割据自灭的覆辙,发出“凭阻作昏,鲜不败绩”的第三重诫言。 此铭意深文省,语温词润,兼具概括性和典丽性。全文围绕三重诫言布局谋篇,行文有高屋建瓴之势,语言有精警隽永之味。 张载,西晋安平(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生卒年不详。性格闲雅,博学多闻。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记室督、中书侍郎等职。西晋末年世乱,托病告归。张载与其弟张协、张亢,都以文学著称,时称“三张”。其中,载、协相近,亢则略逊一筹。《文心雕龙》说:“孟阳、景阳,才绮而相埒。”一说,“三张”指张亢与张载、张协二人。 传说张载貌丑,外出时顽童常以石掷之,以致“投石满载”。在《幼学琼林》中亦有“投石满载,张孟阳丑态堪憎”之语。可见古人有时也会以貌取人。 太康初,张载至蜀省父,道经剑阁,因著《剑阁铭》。铭文先写剑阁形势的险要,次引古史指出国之存亡,在德不在险的道理,被后人誉为“文章典则”(张溥《张孟阳景阳集题辞》),晋武帝曾派人镌之于石。 张载今存诗10余首。较可取的有《七哀诗》首。其一“北芒何垒垒”描写汉代帝王陵寝被毁后的景象,慨叹世道乱离和沧桑变化。其三“秋风吐商气”写秋风扫林,满目凄凉的景色:“阳乌收和响,寒蝉无余音”,“肃肃高桐枝,翩翩栖孤禽。仰听离鸿鸣,俯闻蜻蛚吟。”通过景物的描绘,寓情于景,表现了作者在黑暗现实中的孤独苦闷心情。 此外,张载还有几篇赋、颂和铭文。其中《蒙汜赋》当时曾受到傅玄的推崇,是张载的成名之作。明人张溥把张载和张协的作品辑为《张孟阳景阳集》,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艺文类聚》卷二十七收录了张载的《叙行赋》:岁大荒之孟夏,余将往乎蜀都。脂轻车而秣马,循路轨以西徂。朝发轫于京宇兮,夕予宿於谷洛。践有周之旧墟,槐丘荒以寥廓。赞王孙於北门,问九鼎於东郭。寔公目之所卜,曷斯水之濆薄。入函谷而长驱,历新安之卤阜。行逶迤以登降,陟二崤之重阻。经嵚岑之险巇,想姬文之避雨。出潼关以回逝,仰华岳之崔嵬。勤大禹之疏导,豁龙门之洞开。舍予车以步趾,玩卉木之璀错。翳青青之长松,荫肃肃之高柞。缘阻岑之绝崖,蹈偏梁之悬阁。石壁立以切天,岌嶮隗其欲落。超阳平而越白水,稍幽以回深。秉重峦之百层,转木末於九岑。浮云起於毂下,零雨集於麓林。上昭晢以清阳,下杳冥而昼阴。闻山鸟之晨鸣,听玄猿之夜吟。虽处者之所乐,嗟寂寞而愁予心。造剑阁之崇关,路盘曲以晻蔼。山峥嵘以峻狭,仰青天其如带。兼习坎之重固,形东隘以要害。岂乾坤之分域,将隔绝乎内外。 这篇文章是现存最早描写入蜀行程的赋,它与《剑阁铭》相互映衬,堪称张载入蜀的姊妹篇。之后描写巴蜀风景的作品如《巫山高》、《蜀道难》等便大量产生了,可以认为开山始祖便当追溯至张载的《叙行赋》和《剑阁铭》。 《晋书·卷五十五》: 张载,字孟阳,安平人也。父收,蜀郡太守。载性闲雅,博学有文章。太康初,至蜀省父,道经剑阁。载以蜀人恃险好乱,因著铭以作诫曰: 岩岩梁山,积石峨峨。远属荆、衡,近缀岷、嶓。南通邛、僰,北达褒斜。狭过彭、碣,高逾嵩、华。惟蜀之门,作固作镇。是曰剑阁,壁立千仞。穷地之险,极路之峻。世浊则逆,道清斯顺。闭由往汉,开自有晋。秦得百二,并吞诸侯。齐得十二,田生献筹。矧兹狭隘,土之外区。一人荷戟,万夫趄。形胜之地,非亲勿居。昔在武侯,中流而喜。河山之固,见屈吴起。洞庭孟门,二国不祀。兴实由德,险亦难恃。自古及今,天命不易。凭阻作昏,鲜不败绩。公孙既没,刘氏衔壁。覆车之轨,无或重迹。勒铭山阿,敢告梁益。 益州刺史张敏见而奇之,乃表上其文,武帝遣使镌之于剑阁山焉。 载又为《榷论》曰: 夫贤人君子将立天下之功,成天下之名,非遇其时,曷由致之哉!故尝试论之:殷汤无鸣条之事,则伊尹,有莘之匹夫也;周武无牧野之阵,则吕牙,渭滨之钓翁也。若兹之类,不可胜纪。盖声发响应,形动影从,时平则才伏,世乱则奇用,岂不信欤!设使秦、莽修三王之法,时致隆平,则汉祖,泗上之健吏;光武,舂陵之侠客耳,况乎附丽者哉!故当其有事也,则足非千里,不入于舆;刃非斩鸿,不韬于鞘。是以驽蹇望风而退,顽钝未试而废。及其无事也,则牛骥共牢,利钝齐列,而无长涂犀革以决之,此离朱与瞽者同眼之说也。处守平之世,而欲建殊常之勋,居太平之际,而吐违俗之谋,此犹却步而登山,鬻章甫于越也。汉文帝见李广而叹曰:「惜子不遇,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故智无所运其筹,勇无所奋其气,则勇怯一也;才无所骋其能,辩无所展其说,则顽慧均也。是以吴榜越船,不能无水而浮;青虬赤螭,不能无云而飞。故和璧之在荆山,隋珠之潜重川,非遇其人,焉有连城之价,照车之名乎!青骹繁霜,絷于笼中,何以效其撮东郭于韝下也?白猨玄豹,藏于棂槛,何以知其接垂条于千仞也?孱夫与乌获讼力,非龙文赤鼎,无以明之;盖聂政与荆卿争勇,非强秦之威,孰能辨之?故饿夫庸隶,抱关屠钓之伦,一旦而都卿相之位,建金石之号者,或有怀颜、孟之术,抱伊、管之略,没世而不齿者,此言有事之世易为功,无为之时难为名也。若斯湮灭而不称,曾不足以多说。 况夫庸庸之徒,少有不得意者,则自以为枉伏。莫不饰小辩、立小善以偶时,结朋党、聚虚誉以驱俗。进之无补于时,退之无损于化。而世主相与雷同齐口,吹而煦之,岂不哀哉!今士循常习故,规行矩步,积阶级,累阀阅,碌碌然以取世资。若夫魁梧俊杰,卓跞俶傥之徒,直将伏死嵚岑之下,安能与步骤共争道里乎!至如轩冕黻班之士,苟不能匡化辅政,佐时益世,而徒俯仰取容,要荣求利,厚自封之资,丰私家之积,此沐猴而冠耳,尚焉足道哉! 载又为《蒙汜赋》,司隶校尉傅玄见而嗟叹,以车迎之,言谈尽日,为之延誉,遂知名。起家佐著作郎,出补肥乡令。复为著作郎,转太子中舍人,迁乐安相、弘农太守。长沙王乂请为记室督。拜中书侍郎,复领著作。载见世方乱,无复进仕意,遂称疾笃告归,卒于家。 七哀诗二首其一 张载〔魏晋〕 北芒何垒垒。高陵有四五。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 恭文遥相望。原陵郁膴膴。季世丧乱起。贼盗如豺虎。 毁壤过一抔。便房启幽户。珠柙离玉体。珍宝见剽虏。 园寝化为墟。周墉无遗堵。蒙茏荆棘生。蹊径登童竖。 狐兔窟其中。芜秽不复扫。颓陇并垦发。萌隶营农圃。 昔为万乘君。今为丘中土。感彼雍门言。凄怆哀今古。 七哀诗二首其二 张载〔魏晋〕 秋风吐商气,萧瑟扫前林。阳鸟收和响,寒蝉无馀音。 白露中夜结,木落柯条森。先光驰北陆,浮景忽西沈。 顾望无所见,唯睹松柏阴。肃肃高桐枝,翩翩栖孤禽。 仰听离鸿鸣,俯闻蜻蛚吟。哀人易感伤,触物增悲心。 丘陇日已远,缠绵弥思深。忧来令发白,谁云愁可任。 徘徊向长风,泪下沾衣襟。 拟四愁诗四首其二 张载〔魏晋〕 我所思兮在朔湄,欲往从之白雪霏。 登崖永眺涕泗颓,我之怀矣心伤悲。 佳人遗我云中翮,何以赠之连城璧。 愿因归鸿超遐隔,终然莫致增永积。 书斋自儆 张载〔魏晋〕 画前有易不知易,玄上求玄恐未玄。 白首纷如成底事,蠹鱼徒自老青编。 我欲 张载〔魏晋〕 我欲庭前木叶疏,病枝衰蔓手披除。从今燕坐无通塞,来往风烟任卷舒。 拟四愁诗四首其一 张载〔魏晋〕 我所思兮在南巢,欲往从之巫山高。 登崖远望涕泗交,我之怀矣心伤劳。 佳人遗我筒中布,何以赠之流黄素。 愿因飘风超远路,终然莫致增永慕。 张协(?~?),字景阳。西晋文学家,安平(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父亲张收,蜀郡太守。张协少有俊才,与兄长张载齐名。曾任公府掾、秘书郎、华阳令等职。永宁元年(年),为成都王、征北将军司马颖的从事中郎,后迁中书侍郎,转河间内史,治郡清简。惠帝末年,天下纷乱,他辞官隐居,以吟咏自娱。永嘉初,复征为黄门侍郎,托病不就。后逝于家中。 钟嵘在《诗品》序中将“三张”与“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并提,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并将张协的诗定为上品,评道:“晋黄门郎张协,其源出于王粲。文体华净,少病累。又巧构形似之言,雄于潘岳,靡于太冲。风流调达,实旷代之高手。词采葱菁,音韵铿锵,使人味之亹亹不倦。” 《隋书·经籍志》录张协有集四卷,已佚。明朝时期的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把他和张载的作品辑为《张孟阳·景阳集》。 杂诗 张协〔魏晋〕 秋夜凉风起,清气荡暄浊。蜻蛚吟阶下,飞蛾拂明烛。君子从远役,佳人守茕独。离居几何时,钻燧忽改木。房栊无行迹,庭草萋以绿。青苔依空墙,蜘蛛网四屋。感物多所怀,沉忧结心曲。 杂诗 张协〔魏晋〕 朝霞迎白日,丹气临汤谷。繄繄结繁云,森森散雨足。轻风摧劲草,凝霜竦高木。密叶日夜疏,丛林森如束。畴昔叹时迟,晚节悲年促。岁暮怀百忧,将从季主卜。 张亢,字季阳,安平(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生卒年未详。父亲张收,西晋太康年间任蜀郡太守。张亢是张载、张协的弟弟,“三张”之一。 东晋建立初年(公元年左右),张亢南渡,拜散骑侍郎。据王隐《晋书》载:“张载弟前乌程令亢,依蔡邕注《明堂月令》、《中台要缀》诸说历数,而为历赞,秘书监荀菘见赞异之,亦信该罗历义。”荀崧举荐他领佐著作郎,出补乌程令,入为散骑常侍,重领佐著作。 张亢文才能然不及二位兄长,但也有著述,并且精通音乐、伎艺,与张载、张协并称“三张”。《历赞》一篇,《晋书》本传称见于《律历志》,未详。《隋书·经籍志》录有《晋散骑常侍张亢集》二卷,两《唐书》录有《张亢集》二卷,已佚。 《晋书》卷五十五 亢字季阳。才藻不逮二昆,亦有属缀,又解音乐伎术。时人谓载、协、亢、陆机、云曰:「二陆」「三张」。中兴初过江,拜散骑侍郎。秘书监荀崧举亢领佐著作郎,出补乌程令,入为散骑常侍,复领佐著作。述《历赞》一篇,见《律历志》。 长桥 张亢〔魏晋〕 记得当年过此桥,月明江上暑风消。而今重到经行处,空有湖光伴寂寥。 长桥 张亢〔魏晋〕 云收雾霁水风高,百丈虹桥气势豪。疑是玉龙藏爪距,潜来江上看波涛。 诗 张亢〔魏晋〕 昔我好坟典,下帷慕董氏。 吟咏仿馀风,染轴舒素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ezx.com/jgxwl/1059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