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2/24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如果说五百里蜀道是一部三国断代史,那么,剑门关便是其中最精美的华彩段落之一。

剑门关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剑阁县境内的剑门山,是川陕公路上最重要的关隘。剑门山东西横亘百余公里,峻岭横空,危崖高耸,地势险峻,气势磅礴。

主峰大剑山峰如利剑,森若城郭,峭壁中断,两崖对峙,形似大门,故称“剑门”。剑门关自古为秦蜀交通之咽喉,乃兵家必争之要塞,素有“剑门天下雄”之赞誉。

三国时,蜀将姜维率五千将士曾在此抵挡魏国钟会十万精锐之师,创下以少胜多的兵家神话,为后世兵书津津乐道。诗仙李白也曾在此慨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进入关隘,不时可见“天下雄关”、“第一关”、“剑阁七十二峰”等历代碑刻。从剑门关到剑阁县城的蜀道两侧,古柏参天,繁茂蔽日,蔚然如云,此道故而得名“翠云廊”。“翠云廊”上生长有秦代的“皇柏”、三国的“张飞柏”、“晋柏”、明代的“李公柏”和清代的“潘家柏”等历代地方官员组织栽植的古柏树,“翠云廊”也因此俗称“皇柏大道”。

据史载,蜀将张飞镇守南充市阆中时也曾命军士栽植柏树十万余株。“三百余里官道,数千万株古柏”,历经千年风云,逾显雄浑苍遒。廊外山花烂漫,艳阳高照,廊内却苔花荫雨,凉风袭人,万千景象,此为一大观也。踏着蜀道上油光的青石板,漫步厚重的翠云长廊,怀古幽思便由然而升,遥想秦月汉关,吟弄唐风宋韵,感怀历史之苍远,长叹光阴之易逝,世人无不会在此受到最好的精神洗礼。

循道而行,便见关楼。剑门关关楼雄踞关口,气势恢宏。当年蜀相诸葛亮经剑门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他见此处壁高千仞,谷深树茂,穷地之险,极路之峻,便在此依崖垒石,建关设尉,并修阁道三十里,始称“剑阁”。剑门关关楼历经多次烽火,屡毁屡建,却雄风依然。关楼现为三层木石结构的仿古建筑,底层以青石条错缝筑成,四面成墙,坚不可摧。墙外黄泥勾缝,中生野草,每到秋冬之时,墙头枯草萧杀,关隘寒风四起,仿佛烽火当年。

底座中砌拱形门洞,有铺首含环、乳钉密突的两扇铁门,遇治世便开,逢战乱则闭。外门中墙石柱上镌有一联,云:“矗立冈峦,起伏蹲踞如猛虎;迂回栈道,蜿蜒曲折似长蛇”,横额书“剑阁”二字。中楼为箭楼,砌有瞭望台、射击孔。

楼间宽敞,可操武练剑。楼阁横梁立柱皆有合抱之粗,阁上翘檐各抱地势,卷梁钩心而斗角。翘檐四周悬挂的金铎时鸣,韵声悦耳,余音绕梁。

临北正中门栏上悬有一匾,书“雄关天堑”,中两柱楹联为:“崇山有阁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外两柱的楹联为:“道德五指千古秀,蜀山万里剑门雄”。

登上三楼,清风徐来,顿感神清气爽,楼阁间陈列有不少珍贵文物古迹,内间壁上有清代果亲王允礼书题诗句:“谁携天外芙蓉锷,高挥层霄见太空,阁道摩空星斗近,仙风吹入玉屏行”,还陈列有历代书法家书写的张载《剑阁铭》、李白《蜀道难》、柳宗元《剑门铭》等诗文,真草隶篆,妙笔生辉。推窗远望,关山重重,巍巍秦岭赫然在目,正如楼阁上楹联所言:“蜀道关头险,剑门天下雄”,横额曰:“眼底长安”。

关楼东侧山崖上,有一座高耸的烽火台,四周射孔密布,无限森严。烽火台与关楼以城墙相连,续断起伏,上通下达,浑然一体。楼下依崖傍山修有栈道,与关楼、城堡相互呼应,尽现“飞梁架绝岭,栈道接危峦”的奇观。

剑门关是由北而南进入天府之国最后一座城堡,穿过剑门关便进入天府腹地。在历史的分水岭,剑门关依然坚守着她的千古雄风,默默地述说着世间的沧海巨变。

彭家河:四川省南部县人,四川省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三届西南班学员。已在《山花》《花城》《作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纯文学作品百万余字,有散文入选《中国散文年选》《散文选刊年度佳作》,散文集《隐秘的溃退》获年度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出版散文集《在川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ezx.com/jgxwl/1024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