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阁人点上面,免费订阅 四川盆地北缘,剑门古蜀道上,剑阁县城北镇,有一个叫锯山垭的地方,举办的大肉会已有数百年历史,它在大俗中自有一份大雅。 (年3月19日,锯山垭大肉会)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三和十月初三各举行一次“大肉会”,连续开三天。每到开会时,当地百姓以及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纷纷聚集于此大肉会盛行了八百余年。 历史:大肉会位于剑门山区锯山垭的“大肉会”是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间祭祀习俗,源于唐朝,起于明朝,盛于清朝。相传唐朝时,当地每年二月初三的“文昌会”和十月初一的“牛王会”,锯山垭村民都要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献整猪谢恩。祭祀后,每户分得一块重一到两公斤的熟肉,众人席地而坐分而食之。久而久之,慢慢形成了定例,至明朝时,逐渐演化成了民间习俗——“大肉会”。 (文化锯山,迎客天下) 锯山因“大肉会”远近闻名,当天一是会有民俗文化表演,二是“大肉会”宴席。 “牛王大会”民俗文化表演,有狮舞牛灯、锣鼓戏曲,聚焦了许多摄影爱好者的眼球,游客比肩接踵。 重头戏,当然是“大肉会”宴席。“ 千人“坝坝席” 慕名而来的食客让“大肉会”座无虚席,尽管桌椅已准备的足够充分,但还是无法满足食客的需求。“大肉会”宴席八人围坐石桌,由古时的“十碗一品”演变到集炒、拌、煮为一体,其特色在于大肉,经过“三泡三煮”的传统工序,方可上桌,上桌后,有经验的长者用小刀按“三刀八块”的方法切好供食客享用。 宴席上的“大肉”要用“五花肉”制成,每块4斤重,在头一天就要下锅,加五味调料,慢火焖炖,约18小时后,才能“五味皆入,油腻自出,皮不烂,肉不流”,每桌放一小刀,切成8份,人均一块,入口“酥如豆腐”,不嚼即化。 来一口…… 锯山“大肉会”近年受到媒体的广泛宣传,更为今年的“大肉会”吹响了号角,吸引了多方新闻工作者到来,只为获取一手的新闻进行报道。 同时,在城北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锯山垭修缮庙宇、修通道路,完善设施,逐渐将锯山垭发展成为集民俗、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乡间文化胜地。 据悉,该地已成功申请广元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蜀盛宴,大肉飘香为家乡的民俗点个ZAN! (来源综合剑阁发布、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精彩继续: 1.剑阁人:挖野菜的时候到了,扛起锄头乡坝头走起! 2.剑阁这群在泰国演出的孩子获好评,谁家的快来认领! 3.汽车站出事,最近外出打工的剑阁人一定要注意! 顺风车出行更方便,点击“阅读原文”立即找人找车... ↓↓↓ 小玉赞赏 长按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白癜风的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