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袭取天水的时候,采用了“调虎离山”之计,自以为魏军中无人能破,结果被姜维识破,诸葛亮于是看中姜维的才华,设计让姜维投降蜀汉。 可以说,姜维在《三国演义》中出场就给人感觉很厉害的人设。 其实,真实历史上姜维本是曹魏政权中因为父亲的军功而赐官的参军,没有啥话语权,后来诸葛亮出祁山的时候,郭淮逃走,把姜维等人扔下,别人担心姜维已经叛变,等姜维回城的时候,不给他开城门,最后不得已投降诸葛亮。 此时蜀汉紧缺军事人才,类似姜维这样在曹魏阵容不受重视的将领,到了诸葛亮的手上就当成了宝,在姜维27岁的时候,封其为当阳亭侯,我以前讲过蜀汉上层的侯爵,几乎就是很难封侯,姜维能够27岁被封侯,是取得诸葛亮相当信任的。 诸葛亮死后,由于杨仪与魏延发生矛盾,虽然杨仪杀死魏延,但是杨仪后来也并未受到重要,反而是从曹魏投降而来的姜维逐渐掌握蜀汉的军事大权。 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继续主持北伐大业,前后北伐十一次,总体上来说是胜多败少,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人物。 然而为何蜀汉胜多败少,最后还会走向衰亡呢?主要原因就是,姜维胜仗都打在前面小规模的战役上,而败仗都在后面邓艾出世后的大规模战役上。 另一方面,姜维相对于诸葛亮谨慎的军事思想来说,采取比较冒进的策略,想要取得更大的战国,比如在汉中的防守策略上,诸葛亮时期一直采取谨慎的防守策略,在各个关口派大军把手,纵使你千军万马,想要进入汉中也费劲。 但是姜维采取放弃外围据点,以图吸引曹军主力军队进入汉中,然后实施围歼的军事思想,即使不能取得围歼,也会极大的消耗魏军的经济,最后不得已的情况下选择退军。 在司马昭取得蜀国政权后,鉴于姜维屡次北伐,绝对讨伐蜀国,派遣钟会与邓艾两路军队进攻蜀国。 在姜维的“冒进”的防御政策下,魏军得以进入汉中,结果就是蜀军不断被突破,差点就进入蜀地。 最后,姜维和廖化退守剑阁才算抵挡住姜维的进攻,假如姜维能够采取谨慎的防御策略,局势也不会这样恶化。 但是蜀地毕竟易守难攻,钟会与姜维对峙很长时间,最后已经在商议撤退,但是这个时候的曹魏名将邓艾却从景谷道直取绵竹,刘禅在成都本来有充足的粮草能够再战,但是却选择了投降,并且下令让姜维也投降。 姜维无奈之下,只能含恨向钟会投降,显然,在姜维蜀国输的不甘,是属于偶然性事件,因此姜维密谋了一次大阴谋。 当时的钟会心态是有点飘的,伐蜀之后,朝廷直接封钟会为司徒,封县侯,俩儿子为亭侯。 于是姜维就利用钟会这个心理劝钟会造反。 当时姜维给钟会讲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韩信和文种因为功高震主被杀,只有范蠡功成身退,然后说钟会自出道以来,功劳无数,现在正是归隐的时候。 姜维这一番话,直接说到钟会的心坎里面了,干了这么多的事,立了这么大的功,竟然要归隐,谁能接受得了。 在这个时候,姜维在劝钟会据蜀地而自立,以图霸业,钟会于是开始策划谋反。当时钟会最忌惮的是邓艾,于是先实名举报邓艾要造反,司马昭随即压邓艾回京,邓艾走后,钟会开始执行,结果他的部下不听从他想要造反的命令,最后爆发兵变。 结果钟会、邓艾、姜维等人都死于这场兵变。 关于这场兵变,我倒是认为可能是司马昭早就计划好的,由于邓艾和钟会都有功劳,而且手中掌有兵权,假如真的造反,那后果肯定很严重,等到钟会诬陷邓艾的时候,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就抓邓艾回京,然后给钟会写信说:“我担心邓艾不服命令,今派遣中护军贾充率步兵和骑兵万余人入斜谷,驻扎在乐城。我亲自率十万大军驻扎在长安。我们不久就可以相见了。” 钟会心里清楚,如果要捉邓艾,钟会一个人就能摆平,现在司马昭要亲自来,很可能是要对钟会动手,所以逼得钟会不得不造反。 我们再来看钟会造反之可笑,这边没动手,那边就发生兵变,很明显中层将领都接到钟会将要造反的信息,所以才会发生兵变。 从这一点来说,姜维给钟会讲的那几个小故事,还是很有预见性的,也比较符合司马昭腹黑的人设。 其实,不止是姜维被乱军砍死,钟会死后,乱兵将原蜀汉太子刘璿、左车骑将军张翼、汉城护军蒋斌、太子仆蒋显、大尚书卫继等全部杀害。就连关羽家也被庞德子庞会灭门。 可以说,这就是一次借兵变对蜀汉政治力量进行一次大清洗,从此之后,蜀汉再也没有自立的机会。 至于姜维被“剖腹取胆”应该是出自《三国演义》中的桥段,事实上只是死于乱军之中。 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