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罗家祥 一、南安县究竟有多大? 大家都知道,乐山市大部地方在最早属秦时就已经建立的南安县,可这南安县究竟有多大? 远古的记载如今是凤毛麟角了,对于古代的许多东西,今天的人们只能根据遗留下来的宝贵资料进行分析揣测,只能尽量接近而不可能达到历史的真实。幸好中国是历史学最发达的国度,这些东鳞西爪似的一字一句,都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得以窥古南安县之一斑。 要大概知道南安县的辖地有多大,首先得知道它的大致位置。南安县是秦灭巴蜀二国后所置,属蜀郡直至汉武帝初期。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年)割蜀郡5县、巴郡2县合夜郎国地为犍为郡(可见南安县不属夜郎国,亦可说乐山地不属夜郎国,部分史籍有误)。 《华阳国志·蜀志》载:“(南安县)治青衣江会。”又载:“青衣(县)有沫水(大渡河),出濛山下,伏行地中,会江南安,触山胁溷崖,水脉漂疾,破害舟船,历代患之。李冰发卒凿平溷崖,通正水道。”可见南安县的治所当时在青衣江、大渡河入大江(即岷江)之处,正是今天的乐山中心城区,换句话说,南安县大致就在今天的乐山市附近。 有了这个概念,再去查找清朝、民国时期的嘉定府、眉州地方志,可以查到: 同治《嘉定府志》:“今(嘉定)府治在(犍为)郡之北,所属夹江县,南安旧治也。乐山、犍为、洪雅、峨眉、荣五县皆南安地。” 民国《乐山县志》:“今之乐山(县,注1)即昔之龙游县。旧唐志云:本汉南安县地,属犍为郡。” 民国《犍为县志》:“(犍为)县地在犍为郡所属南安县之南境。” 光绪《洪雅县志》:“汉为南安县西地,属益州部犍为郡。……今(嘉定)府属之乐山、犍为、洪雅、夹江、峨眉、荣县,眉州之丹棱、青神八县皆南安县地。” 民国《夹江县志》:“汉置南安县,属犍为郡。夹江即南安旧治也。兼有今乐山、犍为、峨眉、洪雅、荣县之地。”(夹江县也曾经有南安县旧治,说明县治不止一处) 嘉庆《峨眉县志》:“秦隶蜀郡,两汉南安县地。” 民国《荣县志》:“(汉初)时南安在蜀,郡为至广,荣(县)全境在南安腹地。” 民国《峨边县志》:“(峨边县)汉隶南安(县)。” 嘉庆《眉州属志》:“(眉州)秦武王时为蜀郡地,汉为武阳、南安,属犍为郡。” 民国《丹棱县志》:“按今丹棱、青神、乐山、犍为、洪雅、夹江、峨眉、荣县,皆汉南安县地。" 光绪《青神县志》:“秦为蜀郡地,汉置南安县,属犍为郡。西魏置青衣县,取蚕丛青衣氏劝农桑为名。” 以清朝、民国地方志而论,南安县曾经管辖清朝嘉定府所属的乐山、犍为、洪雅、夹江、峨眉、荣县6县,眉州所属的丹棱、青神2县地,共计8县。此外,峨边于年正式建县,加上它则是9县之地。 南安县的北界在今眉山市青神县,光绪《青神县志》称县北二十五里有鸿化山,又名“北界山”,李膺《益州记》称它是南安县和在北的武阳县分界线。其它方向的分界线则不太明。 以今地而论,南安县自北自南管辖眉山市的丹棱县、洪雅县、青神县,乐山市的夹江县、峨眉山市、市中区、五通桥区(年从犍为县所划出成立县级五通桥市,后并入县级乐山市,乐山建立地级市,单独建区)、沙湾区、犍为县、峨边彝族自治县,以及自贡市的荣县,共计11个县级行政区划,跨3个地级行政区划。 南安县的疆域,其南北直线距离大约是公里,东西直线距离大约也是公里,这样,在扣除一些空缺地方之后,整个南安县的疆域大小大约在1万—1.2万平方公里之间,基本上和今天的乐山市面积相当,堪称一个大县。其地形,类似一个左角高起的酒樽。 二、南安县治在哪里? 有县必有县治。由于多种原因,每个县的县治可能多次搬迁,不只在一处,南安县的县治也是如此。 南安县是个古老的县城,据查历代正史和地理专书,可以看出南安县的县治至少有两处。 第一处是夹江县南安镇(今木城镇)。西汉文帝的宠臣、有名的富翁邓通就是这里的人。王褒《益州记》载:“峨眉山在南安县界,当县南八十里,两山首相对,望之如娥眉。” 东晋《华阳国志·蜀志》载:“南安县:郡东四百里。……西有熊耳峡。南有峨眉山,山去县八十里。”与今位置颇合。民国《夹江县志》记载:“齐别置南安郡治南安县,汉之南安县遂废,今县之南安乡,其废治也。”明朝时,曹学佺著有《蜀中名胜记》,其记载夹江县风物时说:“《本志》云:“治西二十五里南安镇,即汉南安县治。有邓通宅故址。前有玛瑙溪,中有盘石,可以修禊。”可见到了明朝这里都还有邓通宅故址。 《清一统志》在释“南安废县”时载:“在夹江县西北。汉高帝封功臣宣虎为邑侯(南安侯),后为县,属犍为郡。宋齐后废。唐(高祖)武德元年(年),嘉州复领南安县。”《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也认为在夹江县:“故治在今四川夹江县西北二十里”。 第二处是今天的乐山市中心城区。《水经注》记载:“悬溉有滩,名垒坻,亦曰盐溉,李冰所平也。(南安)县治青衣江会,衿带二水矣,即蜀王开明故治也。……南至南安,入大渡水。大渡水又东入江。” 《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青衣(县)有沫水(大渡河),出濛山下,伏行地中,会江南安,触山胁溷崖,水脉漂疾,破害舟船,历代患之。李冰发卒凿平溷崖,通正水道。或曰,冰凿崖时,水神怒,冰乃操刀入水中,与神斗,至今蒙福。”又载:“南安县:郡东四百里。治青衣江会。县溉,有名滩,一曰雷垣,二曰盐溉。李冰所平也。”李冰所平的雷垣,据《太平寰宇记》卷74引李膺《益州记》云:“青衣神号雷土追,班固谓之离堆也”,即乌尤山。 今乐山三江(岷江、大渡河即沫水、青衣江即若水)会流处,也是古之南安县治。此处水流急湍,经常发生船翻人亡的悲剧,《汉书·沟洫志》载:“蜀守李冰,凿离堆,避沫水(即大渡河)之患。”即此。据说李冰凿崖时,还打败了水神,才得以凿好离堆的。唐朝时这里水势依然凶险,海通法师为了镇压水势,主持开凿了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在释“南安县”时说它的治所是“治所即今四川乐山市”。可见乐山市中心城区作为南安县的时间很长,而夹江县木城镇的时间很短。蒲孝荣《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也是认为治所在乐山市。又查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自有犍为郡开始均绘南安的县治于此,而邓通是犍为建郡之前的人物,所以可以考虑最初的南安县治在夹江县,犍为建郡后迁到乐山市中心城区。 三、南安县究竟存在的时间多长? 南安县是乐山历史上最早的行政区划(设郡级行政区划,或者说地市级行政区划则是约年后到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武帝保定四年年设平羌郡了)。任何事物都有始终,大家都想知道,南安县究竟在历史上存在了多长的时间?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南安县在中国历史上并非是个唯一的专有地名,据权威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所释,历史上以“南安县”为县名的多达13个!其中在四川的就有4个。这4个里有一个在剑阁县,一个是南安郡(侨郡)治所,在今四川省荣县(历史上长期属嘉定府)西八十里的来牟乡,隋初废;剩下的两个均位于今天的乐山市境内。 第一个南安县就是我们常说的乐山市前身。《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释:“秦置,属蜀郡。治所即今四川乐山市。西汉属犍为郡……南齐以后废”。所说大致正确,但南安县的治所应该不止一处,我在上一篇文章《南安县治在哪里?》已经提到,除了今天的市中区,夹江县也是南安旧县城所在,而且时间较早。 秦国惠文王灭蜀、巴是在公元前年,他在此设立郡县,以原蜀国为蜀郡,南安县的建立当在此时。此时建立的还有武阳县(治彭山县,后来曾经作为犍为郡治)。 南安县建立后,长期存在,只是上级有所变动。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年)割蜀郡5县、巴郡2县合夜郎国地为犍为郡,南安县归犍为郡管辖,这种关系经历了西汉、东汉、蜀汉、西晋、成汉、东晋、前秦、再东晋而没有改变。 东晋末,谯纵被部下所推据蜀,晋安帝义熙九年(年)东晋派朱龄石伐蜀取胜,十年他分南安县而另设冶官县(治荣县西北,一说威远县西北)。 后来南北朝时政局混乱,南安县所属不一。南齐明帝建武三年(年),在武阳县设立齐通左郡(治齐通县,在眉山县,即今东坡区)。梁武帝篡齐建梁,于普通年间(—年)改齐通左郡为齐通郡,因战乱荒废,南安县似乎无存,民国《乐山县志》载: “自李雄据蜀,传至李寿,当晋康帝时,纵獠北徙,布满山谷,与夏(汉族)杂处,由是吾邑青衣以北、沫水以西,沦没荒裔二百余年,齐、梁之间,官守俱废,虽置齐通(郡),遥领而已。”此时今乐山和眉山之地同属齐通郡管辖,但形同虚设。 梁太清二年(年)益州刺史、武陵王萧纪在乐、眉一带兼置青州,管辖齐通郡,治齐通县;西魏废帝二年(年,或说年)青州改眉州。这一时期的南安县里没有发生什么大事,故史书记载基本阙如,所以《嘉定府志》曾经说:“今县地,其时郡县名是否梁旧?无征。”嘉庆《洪雅县志》则说:“(洪雅县在南)齐为齐通左郡属地,寻为獠人地。[原按:按齐建武三年于武阳别置齐通左郡,寻废,又置南安,郡县俱为獠乱,自此以后南安之名遂亡]”。 嘉庆《洪雅县志》认为在南齐时南安县即废名了;不过,现在的研究者一般还是倾向于南齐初南安县仍然存在,如《南齐书》、蒲孝荣所著的《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等。大约在南齐末则没有记载了。 需要指出的时候,南齐在今荣县一带有侨置的南安郡(非正式郡县),不是南安县,南安县也不属南安郡管辖。 梁时,原犍为郡改为戎州(今宜宾市一带),西魏取得益州,在江原县(今崇州市)一带侨置犍为郡,与南安县无关。西魏恭帝(—年)时,眉州增设青城郡。 北周篡西魏,仍置眉州,北周武帝保定元年(年),眉州改为青州(第二次),同年新设平羌县(治今市中区)。四年(年)新置平羌郡,辖平羌1县。宣帝大成元年(年)又改青州为嘉州(历史上的第一次),辖原有齐通郡、青神郡,及平羌郡共达3郡4县。 这样,如果从秦国惠文王灭蜀、巴设郡县开始,倘若在公元前年秦即设南安县,到保定元年(年)设平羌县的话,南安县大致存在了年左右的时间。如果只算到南齐末(年),它大致存在了年左右的时间。 但唐高祖武德元年(年)还建了一个南安县(称“新南安县”)。它是属犍州(与犍为无关)的。犍州,是将原属眉州的洪雅县划出改置,辖南安(治所在今乐山市夹江县木城镇)1县。“新南安县”在武德二年(年)改属眉州,五年(年)废入洪雅县。唐玄宗开元七年(年)废洪雅县新设义州(辖境相当今四川洪雅县及夹江县西北地),辖“新南安县”(当年第二次设立)、平乡(治所在今洪雅县罗坝镇)2县。八年(年)义州废,“新南安县”、平乡二县并入恢复的洪雅县,属眉州。 可见,在今乐山地的古南安县在历史上是在二地(乐山市中区、夹江县)三次设立。 四、南安县有什么历史名人? 南安县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县。但凡一地,无不以当地名人为荣。那么,南安县历史上有哪些名人呢? 1、西汉·邓通 《汉书》的记载和《史记》类似。邓通在《史记·佞幸列传》里排名第一。他是犍为郡建郡以前的南安人(属蜀郡)。 邓通是以“文景之治”著名的汉文帝的宠臣。汉文帝,刘邦子,以外藩入继大统,当了西汉的“富二代”皇帝,他简朴、勤政、爱民,不喜欢穷兵黩武,讲究“无为而治”,为孙子汉武帝的极盛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他就有一项不好,有几个宠臣(但没有给实权),除了邓通,还有宦者赵同、北宫伯子,常为文帝参乘(陪乘)。 邓通没有特别的能耐,只是能持棹行船而已。因“土胜水”,其色黄,故撑船行舟之郎皆戴着黄帽,因号曰“黄头郎”。一天文帝做了一个奇梦,他欲上天,但始终不能(登天在古代意味着当上天子,类似的还有东晋陶侃梦见自己登上了九重天门的八重,而最后一重始终登不上去,还挨了门人一棍,坠地,折其左翼。醒后左腋犹痛),这时恰好有一黄头郎从后面推他上了天。文帝回头一看,见其衣的腰带后面穿了个窟窿。醒后,他去渐台,以梦中之人悄悄地寻找这个黄头郎,即见邓通,看见其腰带后穿,正如梦中所见。文帝大喜,问其姓名,后来对他的尊幸一日超过一日。 邓通做梦也没有想到天上会轻易掉下富贵,亦小心翼翼地服侍文帝,不喜欢去外面交游,虽按规定有“洗沐”的休假,他也不愿外出。文帝见他如此尽心,就赏赐他巨万以十数(巨万,韦昭曰:“巨万,今万万(亿)”),官至上大夫。不仅如此,文帝还时时去邓通家游戏,这时非常荣耀的事情。 一次汉文帝让善相者给邓通相面,回答是:“当贫饿死”。文帝很吃惊:“能富邓通的是我。怎么说他会贫呢?”于是赐邓通蜀郡(今在四川)的严道县的铜山,让他可以自己铸钱,以希望打破相面人的预言。于是“邓氏钱布天下。其富如此”。 一次,文帝曾经得了痈病,邓通常为他吸吮。一天文帝不乐,问邓通:“天下谁最爱我呢?”邓通说:“都不如太子。”接着太子入问病,文帝让他吮痈,太子虽然吮了痈,但面上脸色难看。后来他听说邓通常为文帝唶吮,心里感到惭愧,由此也开始怨邓通了。文帝一崩,太子即汉景帝一上台,邓通就被免官,居于家中。 没几天,有人告邓通私自出边界外铸钱。下狱一问,果然有这样的事情,就尽没入邓通家产,尚差国家之债数巨万。景帝的姐姐长公主可怜邓通,赏赐他一些东西,官吏马上随即没之,“一簪不得著身”。长公主无法,又让人借给他衣食,谁知“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从记载看,邓通铸钱的地方可能不止一处,包括严道(今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的铜山,也包括古铜山县(今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古属梓州)的铜山(即“铜官山”)等。其中,据《清一统志》记载,铜官山“在中江县西南,接简州及金堂县界。”据《金堂县志》,其一半的土地属犍为郡的牛鞞县。 关于邓通的遗迹,明朝曹学佺《蜀中名胜记》载夹江县风物时说:“《本志》云:“治西二十五里南安镇,即汉南安县治。有邓通宅故址。前有玛瑙溪,中有盘石,可以修禊。” 又有邓通城。《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载:“《舆地纪胜》卷雅州:邓通城‘在荣经县东三十里,(汉)文帝尝赐(邓)通(以)严道铜山铸钱。又有饿死坑,亦通饿死之地也。李石诗曰:多少金钱满天下,不知更有邓通城’”。 2、东汉·费贻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公孙述据蜀称帝,他征召南安人费贻等人为官。费贻知道公孙述不能长久,所以明智地躲避了,而且是装疯十余年,把身体上漆,《华阳国志》称他“奉君遁世”。公孙述败亡后,仕至合浦太守。 《蜀中名胜记》载:“费贻宅,蓍草生焉,常有五色云气覆其上。贻盖不屈于公孙述者,犍为郡之夹江人。”费贻是今乐山市夹江县人。夹江县本是犍为郡南安县地,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年)分龙游、平羌二县地而置,在二汉属南安县。 3、蜀汉·费诗 费诗是犍为南安人。刘璋时为绵竹令,先主刘备攻绵竹时,费诗先举城投降。成都既定,刘备领益州牧,以费诗为督军从事,出任牂牁太守,回去后为益州前部司马。刘备当了汉中王,遣费诗拜关羽为前将军。 当时关羽水淹七军,擒获名将于禁,杀了庞德,自江陵围曹仁于樊城。关羽听说黄忠为后将军,大怒说:“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费诗对关羽说:“欲立王业的,所用的人非一处的人。昔日萧何、曹参与高祖刘邦少小亲旧,而陈平、韩信亡命之徒而后至,论其班列,韩信最居于上,没有听说萧、曹以此为怨。今汉中王以一时之功,隆崇于黄忠,然在他内心里的轻重,难道当与君侯您相等同吗?且大王与君侯您,譬犹一体,同福共祸。愚认为您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我只是一介之使,君侯不受拜,如是便还,但可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关羽顿时感悟,于是立即受拜。 后群臣议欲推汉中王称帝,费诗上疏反对,由是忤指,降职为永昌郡从事。 刘禅建兴三年(年),他随诸葛亮南下收复反叛的南中,回去时至汉阳县,降人李鸿来诣诸葛亮,这时蒋琬与费诗在坐。李鸿说:“我之前过曹魏新城太守孟达处,适见王冲(蜀汉李严曾经做媒不成的部下,叛蜀)从南来,说以前孟达降魏时,明公您(诸葛亮)切齿,欲诛孟达妻子,幸赖先帝刘备不听。孟达回答说:‘诸葛亮不是这样的人。’尽不信王冲之言,而信明公您,一直都没有停止。”诸葛亮对蒋琬、费诗说:“回都后,我会有书信与孟达。”费诗劝道:“孟达小子,昔日事振威将军刘璋不忠,后又背叛先帝,反覆之人,何足给他书信呢!”诸葛亮默然不答。 诸葛亮为了完成北伐,恢复汉室,欲诱孟达以为外援,果然就给了孟达书信:“往年南征,岁末才还,恰好与李鸿相会于汉阳,得知消息,慨然咏叹,以足下平素之志,难道就白白的托名荣贵,无所事事吗!呜呼孟达,实际上是刘封(刘备义子,因不救关羽,被刘备所杀。曾经与孟达一起共事,二人有矛盾)欺陵足下,以伤先帝待士之义。又李鸿说了王冲造作虚语之事,说了足下量度我心,不受王冲的胡说。我诉说明白坦诚之言,追思平生之好,依依东望,故遣人送信。”孟达得了诸葛亮之书,多次秘密交往欲叛魏降蜀。魏遣司马懿征之,不久即斩灭孟达。诸葛亮亦因孟达无款诚之心,故不出兵救助(按:历史上实际上是出兵了的)。蒋琬秉政后,以费诗为谏议大夫,卒于家。 费诗终蜀汉之世,官位不尽其才。《华阳国志·犍为士女》因此惋惜:“君子以昭烈(昭烈皇帝刘备)之弘旷,武侯(诸葛亮)之明达,诗吐直言,犹尚凌迟,况庸主昏世,率意直言而望肆效者哉!” 《华阳国志》称他“烈、武作合,度旷涂夷。惜哉公举,帅直陵迟。”(烈、武指昭烈帝刘备和忠武侯诸葛亮) 费诗因吐直言,不被喜欢,故官位不显。对此,陈寿在《三国志》里也同样评价说“费诗率意而言……以先主之广济,诸葛之准绳,诗吐直言,犹用陵迟,况庸后乎哉!” 4、东晋·曹敬姬 东晋《华阳国志·犍为士女》有载,曹敬姬是南安人,17岁嫁给周纪,19岁时丈夫周纪去世,有个遗腹子周元馀。家里人又许婚给孙宾,以母病骗她回去。她得知真相,自行投水,人们急忙去救,幸而未死,过了一日一夜才苏醒。后来家人只好送她依靠周纪的弟弟而居,她训导儿子周元馀,号为“学士”,年九十而卒。 5、东晋·谢姬 南安人谢姬,武阳仪成之妻。仪成死后,她以自己年壮而无子,将下葬仪成之前,她预作殡殓具、毒药,等夫棺入墓候,拊棺吞药而死,人们就把他一同下葬了。南安县官上表郡里,郡里上报州,州里上报朝廷。天子也很感叹,下诏:“每(遇到)大赦,赐家帛四匹、蜀谷二石”。《华阳国志·犍为士女》因此称她:“谢姬引决,同穴齐穿。” 上面两个妇女都遭受了丈夫去世的不幸,她们一个不愿再嫁,一个不愿独生,这在当时是很受到尊敬的;从今天来看未必可取,但也应该给予深深的同情。 6.东晋·谢裒(或谢褒) 据《华阳国志·序志并士女目录》载:“学士谢褒。南安人。”他应该是个教师类似的人物。他有个学生叫张钳,字子安,广汉人。谢裒死后,张钳负土成坟。三年之后,谢裒之子为人所杀。张钳为他报了大仇,自首到武阳(犍为郡治)之狱。恰好遇到大赦,他免于受罪,“当世义之”,《华阳国志》称为“张复师仇。”和谢裒字似,应有一误。它讲的是广汉人张钳师从犍为南安人谢裒,在谢裒死后,为他立坟,还为谢裒被他人所杀的儿子复仇。 7、神人李阿 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的金釜山上竖立着一块立于西晋武帝太康三年(年)洪雅的雅石刻碑,即《升仙李阿真人碑》,高约2米、宽约1米多、厚约10几公分的。碑文记述了汉代在金釜山修炼成仙的李阿真人的奇闻异事。此碑是碑上所刻的“龙骧将军犍州开邗县侯任成栋”等四人所立。但在“文革”中被毁。 据该碑,李阿是犍为南安县太清乡归仁里人。他赋性清雅,爱游山玩水。他见天下丧乱,带着妹弟入金釜山服食养性、聚气炼形。他身着短褐单衣,皓首而颜如少容。常乞于成都市井,所得归悉散贫,朝往暮还,人们都不知道是哪里的人、干什么的,显得鬼神莫测。 有人去问他事情,李阿不发言,但只要看他的脸色即可。若他的脸色欣然,那么事情皆吉。若容貌惨戚,则脸色皆凶。若他是含笑的,则有大喜。如果是微叹的,则有深忧。如此判断,没有不灵的。 有个叫古强的,怀疑李阿是个异人,曾经服侍他。古强随李阿到成都,住在青城山中。古强后来又想跟随,但不知所去,恐遇上虎豹,私下带着父亲的刀。李阿看见了,就发怒说:“跟我走,还怕什么?”李阿取刀击石,刀就坏了。古强很是担忧。李阿问他:“你担忧刀坏了吗?’古强回答:“还怕父亲见怪。”李阿取刀掷到地下,刀又恢复如故了。 古强随李阿回到成都。未至成都,路上就逢着有人赶车飞奔,李阿以脚置于其车下,压着了脚,都折断了。李阿立即死了,古强很害怕,守看着他。片刻,李阿起立,以手抚脚而恢复如常。 古强十八岁时,见李阿年大约五十来岁。到了古强年八十多了,而李阿还是那个样子不变。后来李阿对他人说,自己会被昆仑山神召去,后来就不复还了。 李阿的故事,在《神仙传》里也有记载。南宋孝宗乾道七年十二月敕封观妙李阿真人。 李阿所留遗迹不少,《蜀中名胜记·夹江县》载“《福地记》云:‘伏龟山,有仙掌洞,相传李阿真人所遗。’宋人书其壁云:“跨龙门,饮蟹泉,摩仙掌,扣丹灶。’”洪雅县有金釜山,在县东二十五里,草木丛郁。旧经传说昔日有主簿于此山煮釜修道,因号金釜,亦名“主簿山”,又据父老所传:“保安镇金釜山,即李阿真人炼丹之地。”洪雅县的道教胜地金釜山,一千多年以来名闻遐尔,至今香烟不断,游人如织,“金釜灵泉”是“洪雅八景”之一。《蜀中名胜记》载资州(资阳市)北二里醮坛山里有李阿修炼处,“肖像犹存。” 据《三洞珠囊》,犍为郡南安县有个道教胜地“平冈治”,距离去成都三百里,据说李阿就是于此山学道,白日升仙的。 8、瞿君 又据《舆地纪胜·嘉定府》,夹江人瞿君,夹江人,慕道修炼,后汉章(帝)、和(帝)间(此时夹江是南安县一部分),隐居平岗山,后入峨眉山修道,乘龙还家辞亲友,系龙于山下。既别,遂乘龙升天。今平岗化有养龙潭、系龙溪、龙岩山。 此外,还有五梁,字德山,在三国蜀汉任职,有才有德,曾经任五官中郎将,《华阳国志》称他“德山耽学,道以光时。”又载“学士谢褒。南安人。”事迹都不详。 夹江县有个全国重点保护单位“杨公阙”,属东汉晚期的墓阙,上面记载了南安县人杨宗(字德仲)曾经担任汉朝的益州太守,杨畅(字仲普)曾经担任汉朝的中宫令。 又据《汉甘陵相尚府君之碑》,有个尚□,曾经担任汉朝的甘陵相。据《青衣尉赵孟麟羊窦道碑》,东汉汉和帝时有个赵孟麟,担任过青衣县尉。 有县则必有县官。可惜能够考证的南安县官极少,据《南安长王君平乡道碑》载,有个王□,东汉和帝时人,右扶风陈仓县人,永元七、八年前后曾经南安县长(汉制:万人以上为令,以下为长),但事迹不详。 西晋时晋武帝,有个费揖担任过巴西太守;其子费立担任过尚书、散骑常侍(?—,与费诗之子重名)封,关内侯。 在《汉书》犍为郡十二县里,南安县所记载的人才是仅次于郡治武阳县的,可见当时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程度。 五、南安县有什么著名物产? “物华天宝”是对一个地方的高度赞誉。得天独厚的乐山眉山配得上这个成语。西汉犍为郡有12县,古代的乐山眉山以南安县为主,兼有部分武阳县(郡治)之地,这里的物产,自古就名闻天下。 1、蒟酱 蒟酱(往往也写作枸酱)是引发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建立犍为郡的千古功臣。当时西汉使者唐蒙到南越国公干,在国都番禺(今广州市)吃到了仅产于蜀地的蒟酱,非常惊奇,就问得是走私者通过牂牁江(今北盘江)运来的。他回去后献给了汉武帝,汉武帝“甘之”,他又认识到了牂牁江的政治、军事价值,于是派唐蒙去夜郎国,说降了夜郎王多同,以夜郎国全境合蜀郡5县、巴郡2县而成立了犍为郡。 枸酱是什么东西?有以下几说: (1)《史记集解》引《汉书音义》曰“枸木似榖树,其叶如桑叶。用其叶作酱酢,美,蜀人以为珍味。”这可能是关于“蒟”为何物的最早记载。此说接近胡椒科的扶留藤,其叶和果实拌蜜和盐而食。李时珍《本草纲目》云:“蒟酱,今两广、滇南及川南渝、威、茂、施诸州皆有之”。 (2)有人说是一种藤蔓植物,《华阳国志》就载:“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枸。”这个蔓生的“辛枸”就是枸子。 (3)有人认为的“红籽树果实”(又称“救军粮”),也有人认为是海椒酱、桑葚,任乃强先生在《蜀枸酱,蜀布,邛竹杖考辨》一文(载《四川历史研究文集》)中提出是古僰人用“枳蒟”(即“拐枣”,俗名“弯罗罗”)果实所酿。 (4)有人认为是桑葚。如汉末人刘德有文记载:“枸缘树而生,非木也。今蜀土家出枸,实是桑葚。”其后,晋人郭义恭在《广志》里更也说:“枸子,蔓生依树,子似桑葚,长数寸,色黑,辛如姜,以盐渍之,下气消食。出南安(今四川乐山)。”可知它是一种蔓生植物。 具体“蒟”是何物,目前尚无定论。但其味非常甘美,则是毫无疑问的了。所以汉武帝饮后“甘之”。后世的中国名酒茅台酒、五粮液、郎酒讲述历史均推及于此。这也给犍为郡、西南夷的开发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 2、生姜 说到中国的生姜,品味最好的就是犍为县的生姜,“犍为麻柳姜”是乐山并不多见的“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年12月9日的中央电视台《每日农经》还播放了《不当配角的犍为姜》专题片。五通桥原属犍为县,它的生姜也不赖。它们最初都属南安县。 生姜全身是宝,它不仅可以入药,而且是美食;它不仅可以作菜肴,而且更是一味极其常见的调味品。 《吕氏春秋.本味》记载:“和之美者,阳朴之姜。”高诱注为:“阳朴,地名,在蜀郡”,可见蜀地(那时尚无犍为郡,犍为郡是汉武帝时设,分蜀郡部分地入犍为郡)所产的姜早就全国知名。《史记·货殖列传》)也记载:“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蜀姜为天下之冠,犍为之姜又是蜀姜之冠。 南朝梁的陶弘景《名医别录》记载:“生姜、干姜生犍为川谷及荆州、扬州。九月采之。”明代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也把犍为之姜作为“道地药材”。犍为之姜以麻柳场的姜为极品。麻柳场山幽水美,聚集天地灵气,故此地之姜淀粉足、纤维少、辣味纯、香味浓,天下闻名。据清宣统元年所刊的《成都通览》载:犍为县出黄白姜,黄姜每包值银五两,白姜每包值银八九两,煞是名贵。 其实,早在汉、魏时期,犍为生姜就蜚声国内。这还有两个有名的典故,是关于三国时期的曹操、刘备、孙权的,他们大宴宾客,非蜀姜不要,可见蜀姜的名气;而蜀姜自古即以犍为郡出名,今天的犍为县在两汉三国就是属于犍为郡南安县的。 3、盐 人类离不开盐,美食更离不开盐。流传有一句名言:“四川人是天下的盐”。说起人们每天都离不开的盐,四川自古至今都是盐业的故乡。 说起乐山、自贡的盐,可谓中外闻名,它们都属于古犍为郡;而二地比起来,乐山的历史更辉煌一些。四川的第一支股票是川盐化,就是曾经辉煌一时的五通桥盐厂;中国当今最大的井盐企业是久大盐业,位于乐山之邻著名的“盐都”自贡。今天的乐山市和自贡市交界处有威西盐矿,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25公里,总面积达.70平方公里,总储量达.6亿吨,可采上千年。罗城矿区和长山矿区现已成为四川最大的制盐原料卤水的生产基地。犍为县以出产盐闻名,故有“金犍为、银富顺”之说,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抗战时期,更是为国出力甚多。 据班固《汉书·地理志》记载,缩小后的犍为郡辖12县,其中有“南安,有盐官、铁官”的记载。南安县即今乐山市。又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荣州和义郡……应灵,(中下。……有盐。)公井,(中下。武德元年置。有盐。)资官,(中下。本隶嘉州,武德六年来属。有盐,有铁。)威远,(中下。……有盐。)” 因为产盐,犍为郡治下的许多地方因盐而得名,如西汉12县之一的牛鞞县的名字,就有一说来自其盐井;唐代荣州的旭川县,本汉南安县地,唐太宗贞观元年于此置旭川县,因县有盐井号“旭井”,取以名县;公井县,县有盐井十所,又有“大公井”,故县、镇因取为名。井研的镇及县名也是来自“井研井”,在县南七里;这里又有“思棱井”、“井镬井”。 自贡市是于年划富顺和荣县部分主要产盐区,面积.9平方公里合并而成。富顺古属汉朝的江阳县(唐属泸州),荣县古属汉朝的南安县(唐属嘉州),均是犍为郡12县。富顺县本名富义县,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改为富义县,它也是因“富义盐井”得名,在县西南五十步。据《元和郡县图志》载:“月出盐三千六百六十石,剑南盐井,唯此最大。其余亦有井七所。”又据《蜀中名胜记》载:“《郡国志》:“剑南盐井,惟此最大。旧日为额八百馀斤,今额千五百余斤。” 唐代的嘉州和荣州,即约今天四川省的两大主要井盐产区乐山市和自贡市。据《元和郡县图志》载,仅荣州(今荣县,曾经属嘉州)一地就有盐井27口,乐山也有不少。 乐山和自贡的盐业在历史上就是如此发达,这是上天对古犍为郡,今乐山和自贡的垂青! 4、茶 中国是世界上茶的故乡,犍为郡地理环境很好,云雾缭绕,气候湿润,雨水充沛,自古出好茶,历史非常悠久,世界上第一个提到茶市的地方,就是西汉王褒《僮约》里提到的武阳县:“……牵犬贩鹅,武阳买茶。”武阳是犍为郡的郡治,这就说明远在汉代犍为的茶叶早就闻名于世了。南安县也出茶,据《华阳国志·蜀志》载:“南安、武阳,皆出名茶。”今天峨眉山的竹叶青、犍为县的茶都可以追溯到此。 今天的峨眉山竹叶青等名茶古时虽无此名,实产于本郡地盘。唐朝的李善在《文选注》里写道:“峨山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南宋大诗人陆游曾有诗赞道:“雪芽近自峨眉得,不减红囊顾渚春”。 王褒《益州记》载:“峨眉山在南安县界,当县南八十里,两山首相对,望之如娥眉。”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之出”(产地)时,在43处中原犍为郡地就有两处,即泸州和眉州;又“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此四州就是今天遵义地区和铜仁地区西部,大部亦属古犍为郡。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也载:“蜀之茶,则有……嘉定之峨眉,泸州之纳溪……。”峨眉,即今峨眉山市,古属南安县。 5、其它 (1)铁:《汉书·地理志》载:“南安,有盐官、铁官”。三国诸葛亮曾经在犍为县铁山炼铁,后人有碑。 (2)柑:《华阳国志·蜀志》载:“南安县:郡东四百里。治青衣江会。……有橘官社。”犍为郡的地理情况适合柑橘生长,故自古就以出产柑橘闻名,甚至还有专门管理柑橘生产的机构橘官社。左思《蜀都赋》也写道:“户有橘柚之园。”刘逵为它作注:“犍为南安出黄柑橘。”此外,《古文苑·蜀都赋》章樵注引《广志》云:“有成都平蒂柑,大如升,色苍黄,犍为南安县出好黄甘。”至于满清时才开种的井研县的有名的梅家湾柑子(台柚),在南安县的柑子目前,只有恭恭敬敬喊“老祖宗”的份。此外,还有《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的本属犍为郡地的资州、眉州、普州、荣州等地产柑橘。 (3)枇杷:晋朝郭义恭所著的《广志》记载:“枇杷,冬花。实黄,大如鸡子,小者如杏,鼓掌甜酢。四月熟。出 南安、犍为、宜都。”今日的乐山犍为县、眉山仁寿县等都以盛产枇杷闻名,它们都是有历史渊源的。 (4)粟。粟即板栗。西汉王褒《僮约》里提到:“南安拾粟采橘,持车载辏。”可见西汉时南安县的粟、橘已经很有名了。 乐山在历史上有名的物产还有很多,记于南安县的大致就有以上这些,但它们都是挂一漏万。如果今天有关部门、企业能够深度挖掘这些宝贵历史文化资源,把它们用于经济特别是特色农产品经济的发展,这样对国家、农户都是十分有利的,而且这也切合了中央刚刚提出的大力发展文化的国策,堪称利国利民。 六、南安高僧昙凭 “天下名山僧占多”。无高僧不是名山,无名山不住高僧。高僧与名山相得益彰,自古当然。 著名的佛教圣地峨眉山以及著名的佛教胜迹乐山大佛都位于古南安县(今乐山市市中区在汉—南齐末为南安县,唐朝名龙游县,属犍为郡)的境内。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说起古代乐山的高僧、名僧,大家第一印象都会提起外来的和尚,如海通法师(黔僧)。但查阅《高僧传》、《唐高僧传》、《宋高僧传》等佛籍,都查不到海通的名字。而其实上,南安县历史上还是有本土高僧的。 《高僧传》里,记载了一个南齐时籍贯在南安县的高僧昙凭—— 释昙凭,姓杨,犍为南安人。少游京师学转读,止白马寺。音调甚工而过旦自任,时人未之推也。于是专精规矩更加研习,晚遂出群,翕然改观,诵三《本起经》尤善其声。后还蜀止龙渊寺。巴汉学者皆崇其声范。每。因制造铜钟。愿于未来当有八音四辩。庸蜀有铜钟始于此也。 (《高僧传·卷十三·经师》) 它是说,南北朝的南齐时,有个和尚名叫昙凭,俗姓杨,是南齐时犍为郡南安县人。他最早在洛阳白马寺(这是中国最早的寺庙,佛教的最初落脚点)出家,他擅于读经,声韵优美,他也颇为自负,但并不广泛被人们推崇。后来他勤学苦练,终于到了最高境界,远近闻名。 他后回蜀地成都的龙渊寺。龙渊寺位于四川成都,相传创建于汉代。本寺的殿前有秦时蜀郡太守李冰凿造的石犀,故俗称“石牛寺”。《四川总志》第二十四卷载:“殿中有井,相传通海,故谓龙渊”。东晋隆安三年(年),著名的和尚慧持听说巴蜀有峨嵋之胜,意欲观瞻,于是西行到了成都,住在龙渊精舍,大弘佛法。许多信徒闻风赶来,人山人海,有升堂听讲经的,号“登龙门”。 昙凭回到了龙渊寺,被巴蜀的僧人推崇备至,“梵音一吐,辄象马悲鸣,行途住足”,成为一时之望的高僧。他曾经铸一口铜钟,为蜀地铸造铜钟之始。 《高僧传》是南朝梁代僧人(上虞人,今属浙江)慧皎(~)所撰。它记载自东汉永平至南北朝梁代梁武帝天监间的著名僧人的传记,分13卷,将所载僧人分为“译经”、“义解”、“神异”、“习禅”、“明律”、“忘身”、“诵经”、“兴福”、“经师”和“唱导”等10类。他在序言中自称记了人事迹,它是第一部僧人的总传。梁代以后,唐代道宣撰《续高僧传》30卷,一称《唐高僧传》,宋代赞宁等撰《宋高僧传》30卷,明代如惺撰《大明高僧传》8卷,其体例大致依据梁《高僧传》,合称《四朝高僧传》。《高僧传》里有昙凭,《续高僧传》里有唐朝犍为郡武阳县(今彭山县)的道会。年出版的《新编续补历代高僧传》(赵超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里有宋代嘉州人,天王禅院的绍祖(龙游县),宋代嘉州德山寺僧人靖素(四川汉嘉人)。 七、遗留南安县古迹 古迹是前人留下的遗迹。一般而言,经过岁月沧桑的它们都是当地的风景名胜。人来人往,古南安县人应该留下了许多的珍贵古迹,可是时光无情,摧毁了许许多多南安县古迹,今天留下来的实物不多了,有的虽有史载,但已经无法看到了。到今天能够留下来的,都是不可多得的国宝。 一、杨公阙 年,位于夹江县的“杨公阙”碑被公布为国家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南宋《隶释·天下碑录》记载:“汉中令杨畅墓碑,在嘉州夹江县东南古贤乡。”在二汉,夹江县正是南安县的一部分。 又据《清一统志·嘉定府》记载:“在夹江县南二十里,有石碑二,一曰:‘汉益州太守杨宗,字德仲’;一曰‘汉中宫令杨畅,字仲普’。今石存而字磨灭。” 这二通石碑是墓碑之阙,故称《杨公阙》。据《夹江县志》(年版)载:“汉二杨墓……有石阙二座东西并列,一镌《汉故益州太守杨府君讳宗字德仲墓道》十六字;一镌《汉故中宫令杨府君讳畅字仲普墓道》十五字,俱隶书。”杨公阙东西对称,坐南向北,相距13米,阙高4.9米、宽1.25米、厚0.88米,各由露出地面的十块巨大坚硬的红砂石垒建而成。这是汉朝为去世的益州太守杨宗(字德仲)、中宫令杨畅(字仲普)而修的墓碑之阙,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南安长王君平乡道碑》(公元96年) 《舆地纪胜·嘉定府》记载了一块碑:“汉和帝时开道碑。在夹江县西,蜀郡青衣、越嶲道界中,有永和七年、永和八年等字。”这就是夹江县曾经有的《南安长王君平乡道碑》,是为纪念南安县长王某整治平乡道而立的碑。此碑立于东汉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四月十日。平乡明高大道北与武阳,西与蜀郡青衣越西通界。 据南宋洪适《隶续》卷十一,其原文如下: “维平乡明高大道,北与武阳、西与蜀郡、青衣、越嶲通界。□制由涪山上,随沿回曲。土几□危难,经随□险,登高望天,车马不通。□□不□,虫□□周。古古□□,□磨民吏,莫能自□,二有□□,难□□□,崖易之遭□,不进磐崖横道,临大江□□危□□□□,或堕不止陷□,复为民害。永元七年十月,南安长、右扶风□仓(注1)王君(注2)□民兴利除周,遣掾何童、史道兴,与有秩□道家□,因民力□崖平碓,及泊潭山□格通达平直,广大道□长及畸□灰贼盗区止,车马驰驱,无所畏难,商市□□□□平□□□□□□,百姓如愿,开□采石,今□□刻石之功,恩及子孙,去危就安,万世无患,永永无穷。□后因□□□□□□□□掾桥义尉曹史任政、杨莫,丞汁方阝(注2)王卿(名)江元、尉绵竹杨卿、椽杨弘,主泊山史□易子□。永元八年四月十日,兼户曹掾何童、史道兴造书崖,师朱仲、王回左□大□□炅皆富昌□□□明下立□□□□,驯孝□□□□王前南长□方主。 注1:“右扶风□仓”,查《后汉书》,右扶风(相当于郡)唯有“陈仓”,故缺字当为“陈”。 注2:“王君”,《隶续》作“壬”,误,当为“王”。 注3:“丞汁方阝王卿江元”,这里的“汁方阝”是地名,即“什邡”。查《后汉书》,广汉郡有什邡县。此丞名王江元,“卿”为尊称。 东汉和帝时,平乡通往蜀郡、青衣、越嶲的道路残破不堪,百姓深受其害。此时,担任南安县长的右扶风陈仓县人王某,于永元七年(公元95年)十月就派掾属何童、史道兴等人下了大功夫整治道路,使得它成为“车马驰驱,无所畏难”的“明高大道”,泽惠一方百姓。 半年后,工程完工,王县长就派何童、史道兴刻书于碑上,即本碑。《舆地纪胜》又称它为《汉和帝时开道碑》。上有时间是东汉顺帝永和七年(年)、永和八年。 能够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因而这个南安县的县长(汉制:万人以上为县令,以下为县长)能够青史留名,也不枉度一生,为官一任了。 三、青衣尉赵孟麟羊窦道碑(公元99年) 《青衣尉赵孟麟羊窦道碑》是为纪念青衣尉赵孟麟变更羊窦道,开辟新路,方便百姓,缩短距离近二十里的嘉政而立的碑,它立于汉和帝永元十一年(公元99年)九月。羊窦故道,和帝永元年造,至安帝永初六年改修。 赵孟麟是南安县人。南安县自西汉即属犍为郡,东汉依旧。据洪适《隶释》卷四,其原文如下: “羊窦道旧故南上高山,下入深谷,危骏回远,百姓患苦,永初六年,青衣尉、南安赵孟麟更易由此道,滨江平泽无盗贼,差近廿里,骑马儋负,水弱得过,除去危难,行人万姓,莫不蒙恩,传于无究乎。 维世青衣尉赵君,故治所书佐、郡督邮随牒除到官六日,郡召守蜀铁官长,积四月,治状分明,徙守成都,今复还归尉官,羊窦故道高危,君更穿崖易道,盗贼徵止,老弱往来无患,时典主通道者,积溪故吏梁氵巴捕盗贼王留,百姓过者皆蒙恩,君延寿万年。 书此盛巨。永元十一月九日造。” 此外,在今乐山市多次发现汉隶题字(题记):年,在乐山发现“邓景达题记”、“尹武孙题记”、“许伯令题记”、“阳嘉三年题记”。年在夹江发现“建宁三年记”。年,青神发现“建初元年题记”、“元初五年题记”,乐山发现“王进仁题记”、“赵国羊题记”。年,乐山发现“永和一年题记”、“黄颖神题记”。年,乐山发现“王倩题记”、“王贵信父冢题记”、“永平元年题记”。年,乐山发现“张阳题记”、“张明题记”。年,乐山发现“赵进题记”,等等,它们都是历史的见证,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一旦发现,值得珍视。 八、宗教圣地——南安县 汉朝时,南安县是犍为郡下辖的一个县。它在中国宗教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是研究乐山古代历史学者往往不太重视的。 一、佛教传入的重要路径 南安县地处成都以南,岷江之滨,是赫赫有名的“南方丝绸之路”一个重要节点。所谓“南方丝绸之路”,一部分也称“蜀—身毒(古印度名)道”,是一条起于现今中国四川成都,经云南,到达印度的通商孔道。其总长有大约公里,是中国最古老的国际通道之一。它比“丝绸之路”更早,一样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从秦开凿“五尺道”(宽仅五尺,故名,对建犍为郡有大功的唐蒙曾继续修凿)开始,四川到云南就开始大规模的修路了,这是加强统治的必须。汉武帝的好奇心非常重,喜欢南亚一带的奇珍异宝,从政治局势出发又停了著名的探险家张骞的话,曾经派使者从当时最偏僻的犍为郡出发寻找去身毒的路,以便绕过被匈奴所断的西域丝绸之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就和外国的商道链接了(当时这些商道是非法的,仅供走私),于是形成了“南方丝绸之路”。这是一条具有“世界文化遗产”品味的古代交通要道。 因此佛教也就传入了。关于中国佛教的传入,较多的说法是东汉明帝在永平十年(公元67年),一次梦见“佛”后派蔡愔去西域月氏,请了德学兼优的竺法兰和摩腾大师,带着佛经、佛像到中国来。明帝不仅把“四十二章经”珍藏在兰台石室外,还特别在洛阳西门外建了“白马寺”,这是中国第一座庙宇。同时,还有从海上(“海上丝绸之路”)传入的说法。 而现在佛教首先从西南夷方向传入的说法日益引起大家的重视和赞成。方国瑜教授在《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指出:“中、印两国文化发达甚早,已在远古声闻相通为意中事。最早中、印往还经过西南夷的交通线,各家所说是一致的,至于取道南海及西域,则为汉武帝以后之事。” 古印度(古称有身毒、天竺等)是佛教的诞生地,它和中国最早的接触不是通过西域各国,而是通过蜀—身毒这条道路进行的。首先,这是一条用于走私的经济走廊;其次,它又不可避免地成为文化交流的走廊。佛教的从此传入应该是应有之义,而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文物证实。 许多学者,如曾任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的中国科学院著名学者任继愈所著《中国佛教史》中,联系在四川出土的文物,称:“四川的佛教是从什么途径输入的呢?……我们认为更大的可能是通过云南输入的。”川—滇的交通要道“五尺道”、“南方丝绸之路”等,这就是佛教从南方传入的路径。据考,这条道路至少在公元前6世纪就已经存在了。在晋朝的《华阳国志》里就记述了早在东汉明帝之前,不少身毒之民就已经在西南安家了,因而带去佛教实在不出意外。古哀劳民在人死后以洁布缠尸的习俗,也被专家认为是源于印度佛教徒的葬礼。 年,今天四川彭山县(曾经是犍为郡治即武阳县)岩墓出土了一件陶质摇钱树(现存南京博物院),底座为双龙衔璧图像,身部采用浮雕手法,塑造了“一佛二胁侍”的人物造型。学者们一致认为这是真正的佛像,俞伟超先生认为:“中为释迦像,两侧为迦叶、阿难或大势至菩萨和观音菩萨像。”他更强调说:“这件东西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把一佛二弟子或二菩萨像在我国出现的时间上推到东汉后期,而且可表明那时的佛教礼拜曾和古老的社祀活动结合在一起。”另外彭山县江口岩墓所发现的“交脚人像”,据考就是中国最早的佛像之一。 四川彭山县出土陶质摇钱树座上的佛像(南京博物院藏) 乐山麻浩、柿子湾两处岩墓有浮雕坐式佛象,身着佛袍,头顶有肉髻,面像丰腴,圆眼高鼻,两眼平视,神态端庄,手掌直立,掌心向外,施无畏印,均有背光。这种佛像雕刻在今天的乐山市、宜宾市等路经之地都有不少的发现。仅彭山县江渎乡编号为M的东汉汉墓,就雕凿有高24厘米的小佛像达81尊之多。今天宜宾黄塔山、南溪县的汉墓都发现了佛像构图。 所有这些文物,都证明佛教从南方进入中国比从西域早。而且,它们主要分布在以犍为郡为中转的“南方丝绸之路”上,武阳县、南安县正好在道上。 据《峨眉山志》记载,从晋朝到清末,峨眉山先后建起庵72座,寺庙38座,堂15座,阁12座,亭13座。今天的峨眉山(犍为郡界内),不仅是世界闻名的佛教名山,是传说中的普贤菩萨的道场,如报国寺、万年寺等庙宇星罗棋布。造于唐代的乐山大佛,是世界最大的石刻造像。这也是和犍为郡作为佛教传入的必经之路分不开的。 二、道教的重要发源地 张道陵开创的道教发源于四川,一般认为大邑县鹤鸣山是其主要发源地,当时是东汉末年,离此不远的犍为郡也受其影响,成为其重要发源地之一,今天眉山市洪雅县的瓦屋山也是犍为郡内一座重要道教名山。自然,作为其成员之一的南安县也是其重要发源地。 道教二十四治(教区)分上中下三品,每品各八治。据北宋宋真宗时任著作佐郎的张君房编撰的一部大型道教类书《云笈七签》记载,在二十四治中,与犍为郡(从西汉12县缩为9县)有关的就有六个,其中在南安县的就有?个 (1)稠稉(jīng)治。中品八治的第四治。《受箓次第法信仪》引张天师第十三世孙梁武陵王府参军张辩《天师治仪上》称之为“具山治”,并称“上治危宿,在犍为郡南安县。”(见《道藏》)在北周武帝宇文邕时的《无上秘要》卷23引《正一炁(qì)治品》称:“稠稉治,上应危宿,治去汶山江水九里,山高去平地一千七百丈。昔轩辕黄帝学道之处也。其治左右皆连冈相续,其山西北有沫江水。山亦有芝草神药,在犍为郡界。”中唐道士王悬河在所撰的《三洞珠囊》卷7亦称其在犍为郡南安县,也有如晚唐道士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28称在新津县(东汉时属犍为郡)的。据王纯五先生考证,此即新津县老君山。 (2)北平治。中品八治的第五治。 张辩《天师治仪上》称:“上治室宿,在犍为郡南安县。”《无上秘要》卷23引《正一炁(qì)治品》称:“北平治,上应室宿,山上有池。纵广二百步,中有芝草神药,昔王子乔得仙之处,亦在犍为郡界。”《三洞珠囊》卷7亦称:“第五,北平治,在犍为郡南安县,去成都一百四十里。山上有池水,纵广二百步,中有神芝药食,食之与天相久。昔越人王子乔得仙。治应室宿。”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北宋张君房《云炁七签》卷28称在彭山县,彭山县在东汉时就是犍为郡治武阳县。据王纯五先生考证,在今彭山县公义镇五马村及保胜乡天柱村一带。 据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载:“《碑目》云:“此山有大书《北平山治之碑》,馀不可读。碑阴书大唐(肃宗)上元二年道士施仕衡等字。”即公元年所立,是犍为郡最后被废的第二年所立。 (3)本竹治。中品八治的第六治。 张辩《天师治仪上》称:“上治东壁宿,在犍为郡南安县。”《无上秘要》卷23引《正一炁(qì)治品》称:“本竹治,上应壁宿,山高一千三百丈,上有一水,有香林,在治北有龙穴地道,通峨眉山,昔郭子得道之处。亦在犍为郡界。”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北宋张君房《云炁七签》卷28称在新津县。明代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12“彭山县”条云:“本竹观,在彭山治北,相传以为竹林黄帝所手植者。”据王纯五先生考证,它就是今新津县和彭山县交界的文峰山。东汉也属犍为郡。据《蜀中名胜记·彭山县》)载杜光庭诗云: “楼阁层层观此山,雕轩朱槛一跻攀。碑刊古篆龙蛇动,洞接诸天日月闲。 帝子影堂香漠漠,真人丹涧水潺潺。扫空双竹今何在,只恐投波去不还。” (4)平冈治(灵泉化)。下品八治的第五治。 张辩《天师治仪上》称:“上治参宿,在犍为郡南安县。”《无上秘要》卷23引《正一炁(qì)治品》中“冈”作“刚”,称:“平冈治,上应参宿,昔李阿于此学道得仙,在犍为郡界也。”《三洞珠囊》卷7称:“山在犍为郡南安县,去成都一百里。昔蜀郡人李阿于此山学道得仙,白日升仙也。”据王纯五先生考证,这是青衣羌人的道民教区。李阿是一个重要的道家头目,后从蜀中传入江南,其徒上千,“布满江表。”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称其又名“灵泉化”,在新津县西南四里,李阿、瞿君升天于此。 道教后来还有“游治”,峨嵋山治就是其一:“第二游治有八者:……第八峨嵋治。”峨眉山本是道教名山,现在它虽以“四大佛教名山”闻名,但那是宋代以后的事情。之前,它是一座道教重要的名山。张鲁于建安三年(年)设立了“八品游治”,其中就有峨眉治。峨眉山在今天的乐山市辖峨眉山市,也属犍为郡。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卷18里称:“昔黄帝……到峨眉山,见天真皇人于玉堂,请问真一之道。”其卷4《金丹》在列举全国的道家名山时,有峨眉山、绥山(二峨山,属今乐山)、青城山、云台山并列为四。《魏书》卷《释老志》在介绍“道家之原”时也说:“授轩辕于峨嵋。”《云炁七签》卷27所载的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在“三十六小洞天”中,将峨眉洞列为第七。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将峨眉山列为“三十六洞天”之一的“虚陵太妙洞天”:“第七峨嵋山洞,周回三百里,名曰‘虚陵洞天’,在嘉州峨嵋县,真人唐览治之。” 因为犍为郡是道教的大本营之一,所以信奉者很多,有的官员也信奉之。西晋犍为人陈瑞被杀之事,就反映了当时道教还不是社会主流信仰。 在犍为郡出土的汉画像砖里,有不少的早期道教人物形象和图案。如胜纹符号(“胜”是西王母头上所带的重要象征物)、玄武纹符号、双结龙符号,彭山县高家沟号崖墓和长宁七个洞1号墓的墓门都有发现。 人物形象图案如四川南溪长顺坡东汉晚期墓3号石棺画像是“仙人半开门图”,其左侧门内是西王母坐于龙虎座上,旁站棺主,夫妻双方依依惜别,门外有一个持节杖跪迎的特殊人物就是道士。这说明他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往来于人神之间的人物。 炼丹图和持丹人物图,在乐山麻浩1号东汉晚期墓、长宁七个洞5号东汉晚期墓都有刻画。 驱鬼图则见于新津县宝子山崖墓的5、6号墓。所有这些,都证明了道教曾经在犍为郡的兴旺。画像砖石的分布与道教的分布范围基本重合。 所有的历史资料证明,南安县确实是中国宗教的重镇。 九、南安县有什么大事? 南安县是犍为郡很重要的一个县,历史上发生过许多的史事,但由于时间隔得太久,加上经过岁月的洗汰,流传下来的已经不多了。而这些史事有幸能够被各种史书记载下来的,应该说都是当时的大事。 1、唐蒙过南安县筑“五尺道” 据成书于北宋的《元丰九域志》载:“《郡国志》:龙游县有二石关,即汉武帝使唐蒙通夜郎所置。”这是汉武帝时时唐蒙下南安县进夜郎国,说服夜郎侯多同归顺汉朝,进而设立犍为郡的一个证明。龙游县即今乐山市市中区一带。可见唐蒙的南下,是沿今天的岷江南下入长江,到巴郡的符关入夜郎。 “五尺道”是秦时开筑的,从今天的宜宾市经昭通到曲靖,因道仅宽五尺,比中原的狭窄故名。据年2月20日的《中国文物王》转载《四川政协报》的消息,宜宾市正式启动秦“五尺道”文化线路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论证与资料准备等工作,由此拉开了秦“五尺道”申遗工作的序幕。笔者早就呼吁本地重视这项工作,但人轻言微,没有效果。如果它真的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对乐山市来说也是一个福音。 2、吴汉等过南安县北上成都消灭公孙述 光武帝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春,他派大将吴汉率征南大将军岑彭等去成都伐据蜀的公孙述。岑彭先破荆门,长驱入江关,吴汉留在夷陵,岑彭率领三万人溯长江(岷江道)北上成都消灭公孙述,但是正好遇到公孙述采派人在犍为郡武阳县的名彭亡山(亦名平模山、今仙女山)暗杀了岑彭。吴汉就合并二军,在鱼涪津大败了公孙述的部将魏党、公孙永,进而包围了犍为郡郡治武阳县。公孙述马上派其女婿史兴率领五千人去救。吴汉尽灭其众,就攻占了武阳。紧接着,攻破成都,公孙述灭亡,光武帝统一中国。 鱼涪津(也叫鱼符津)在四川夹江县(古属南安)西三里。犍为郡是紧邻成都的南大门,水路进攻必须经过,地位十分重要。《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南安,有鱼涪津。”《蜀都赋》注云:“鱼符津数百步,在县北三十里。县临大江,岸便山岭相连,经益州郡,有道广四五尺,深或百丈,斩凿之迹今存,昔唐蒙所造。” 3、青衣蛮唐律归顺 东汉安帝元初二年(年)五月,青衣蛮唐律归顺东汉朝廷。据明朝曹学佺的《蜀中名胜记·嘉定州》记载:“青衣石峡,循(乌尤山)而东去。《东观汉记》曰:‘(东汉安帝)元初二年五月,青衣蛮唐律归义’。”其注称:“地在大江、青衣二水之会,今嘉州龙游县也。”龙游县之地正是东汉时的南安县之地。 4、杨洪派人在犍为南安峡口活捉叛将黄元 蜀汉刘备章武三年(刘禅建兴元年,),汉嘉太守黄元因与诸葛亮不和,趁刘备因征吴失败在白帝城病重而反叛。杨洪(犍为武阳县人)说:“(汉嘉太守黄)元素性凶暴,……敕(将军陈)曶、(郑)绰但于南安峡口遮即便得矣。”他派将军陈曶、郑绰果然在犍为郡的南安峡口活捉黄元。刘禅上台后,赐杨洪爵关内侯,复任为蜀郡太守、忠节将军。 据民国《乐山县志》载:“南安峡,在青衣江,当今夹江县地。又旧平羌县东北三十一里,连山竞险,接岭争高,古老相传武侯(诸葛亮)常凿山开道于此,唐人所谓熊阜外虞也。”诸葛亮凿山开道于此,正是为了南中平叛。 5、诸葛亮南征过南安县 蜀汉刘禅建兴三年(年),诸葛亮亲率三军,沿着岷江南下平定南中之叛。据《蜀中广记·犍为县》记载了诸葛亮南征古道遗迹:“(犍为)县有石人。《蜀记》云:‘昔诸葛亮征蛮中,十里刻一石人’,今黎、嶲之路,尚有存者。”刻石人是为了道路里程标识。在后人的各种研究性书籍和论文里,几乎都是坚持此说(另外有一说是经过雅安市,持此说的人数较少)。 6、晋武帝太康七年(年),南安、犍为地震。 《中国灾害史》:犍为靠近武都—马边地震带,也是马边一永善一大关强震带一部分。古代这里不时有较大规模的地震。据《汉书·五行志》记载:“(汉)成帝河平三年二月丙戌,犍为柏江山崩,捐江山崩,皆壅江水,江水逆流坏城,杀十三人,地震积二十一日,百二十四动。”这是四川省第一次被记载的大地震。 据《晋书·五行志》记载,西晋武帝“(太康)七年七月,南安、犍为地震。”这次的规模不及前次,但能够上史书,想来规模也不会太小。 此外,还有一些历史大事和南安县有关,但因没有突出的事迹故不显,如赵云等经过南安去成都帮助刘备取得成都等。可惜这些都湮没在历史中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文源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平台传播知识,分享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如涉侵权请联系,本号会作删除处理,谢谢理解) 珍藏的文革时期革命老照片 作者:一棵青松 红小兵狠批《三字经》。 巧手绘就革命史。 红小兵学习小组在交流。 工人们自己研究工资改革。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用毛泽东思想统帅文化课。 在田间地头学习样板戏。 一颗红心献给毛主席。 毛泽东著作越学心里越亮堂。 生产学习两不误,田间地头表决心。 医疗小队到牧民家。 工人们正在写大字报。 毛主席语录必须牢记心中讨论会。 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是民兵们学习的榜样。 小小锣鼓敲起来,从小掌握革命志。 “阶级斗争是纲”论学习小组在讨论 民族大团结-业余文艺演出队深入地头演出。 毛主席带领我们抓革命促生产向前进。 现场批斗会阶级斗争就要天天讲。 军民演戏空隙学习《红旗》社论。 让敌人有来无回-蒙古族女射手。 小哨兵。 雪地观察员。 榜样的力量可战胜严寒暖人心 认真学习毛主席语录 排练场上 学毛主席著作讲用会 山乡人民表忠心 长征路上学毛主席语录 上海一月风暴 群众庆祝上海革命委员会成立 红卫兵演出 红卫兵演出 红卫兵演出 上海大世界娱乐场 横扫牛鬼蛇神大会 丰收场上 玉米丰收 大庆工人家属业余演出队进京演出 山西昔阳县农田基本建设 欢庆胜利,四人帮倒台 上海街头红卫兵演出 群众自发悼念周恩来总理 群众在天安门前游行庆祝五届人大会议胜利召开 空军文艺工作者到佘山岛慰问演出 红卫兵长征开始 宝塔山下红旗飘 山西昔阳县王家坪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周年,小学生在天安门前深切悼念 民兵训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angezx.com/jgxfc/7672.html |